从农村春节到城市春节,再到“赛博春节”,心安即吾乡
从农村春节到城市春节,再到“赛博春节”,心安即吾乡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从农村到城市,再到数字化时代,春节习俗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本文将带你一探究竟。
春节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上古时期劳动人民对天象、气象和物象的认识结晶,凝结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智慧和经验,与农业生产、民众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中国,人们最重视、风俗活动最多、持续时间也相对较长的就算是春节了。通过对春节这一中国人最隆重盛大的节日习俗的形成、发展与变迁的分析,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春节习俗变迁的文化内涵。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如同圣诞节对于欧美人,是一年中最重要、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它的形成源远流长,形式丰富多彩,寓意十分美好。
除了一些信仰内容,如迎神纳福,趋吉避邪之外,许多活动更富有生活情趣,如贴春联、年画;剪窗花、贴“福”字;年夜饭吃年糕、饺子;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守岁、拜年以及春节期间的各色花会、文艺汇演等至今盛行不衰。
几千年来,春节习俗养成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表现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全世界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春节无疑是他们狂欢、庆贺的日子,表现出血浓于水的亲情。
春节属于中华民族。中国几千年形成的春节习俗,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它的许多内容离不开民众对农业丰收的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无不与农业民俗有关,并成为中国春节习俗永恒的主题,无论城市与乡村都是如此。
但是,“俗随时变”是民俗文化发展的规律。
如今的中国社会正在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化社会转变,传统春节习俗产生的思想和物质基础正在发生着急剧变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带来的是思维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大城市显得尤为突出。
现在的城里人过年,除保持部分传统内容之外,更大程度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过节的形式和内容也有许多变化。这种变化是由社会的变化造成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城市的年节习
俗正在领导着整个春节习俗的新潮流。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春节,更体现着这种变化。
第一,和传统的春节习俗相比,城市的春节越来越受到政府行为的引导。
春节是中国法定的节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每年春节都要发出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做好春节工作,保证节日活动有序进行。
春节期间的团拜仪式就是由行政部门提倡的,防止领导干部借拜年收受贿赂,符合反腐倡廉精神。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传统,融入现代化的潮流之中,最显著的变化是除夕的内容渐渐被一些新型的文化所代替。
现在城市春节文化最为引人瞩目的是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戏曲晚会、歌舞晚会、文化部春节晚会、公安部春节晚会,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已成为“除夕大餐”被全社会接受。
过去城市人忙年是准备各种过年的物品,现在的忙年是关注春节联欢晚会筹备。春节联欢晚会牵动着千万人的心,晚会的成败成为大家关注和议论的焦点。当歌星、影星因其表演一夜走红的时候,人们也似乎得到最大的精神满足。
从二十世纪80年代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到90年代陈红的《常回家看看》,表达了中国人春节的心境和心情。
第二,和传统的春节习俗相比,城市出现了一些新型的习俗。
随着城市化的进展,现在的大城市高楼林立,新式住宅已不像传统的住宅那样,无法张贴对联、挂签和门神;家居装饰难容年画的位置,它迫使传统退出历史。现在随着城市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供应的充足,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代大城市中的春节,传统的节日气氛在逐渐消退,代之而起的是新型的习俗。以往大年三十(除夕)一般是在家中闭门过节的,现在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走向社会,连年夜饭也在饭店举行。各大饭店配合节日推出花样繁多的年夜饮食菜单。追求色香味形,讲究营养搭配,已是春节餐饮的新时尚。
上海营养学家还特意为全国百姓开了一份春节年饭菜单,包括除夕晚餐、初一早、中、晚菜单,冷盘、热菜、饮品一应俱全。各餐荤素搭配、清淡少油,有充足的蛋白质,有甜味菜肴和点心来补充碳水化合物,还有补充碘类的海产品。
第三,和传统的春节习俗相比,春节拜年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春节拜年是中国人千年不变的古俗。以往大家都要走亲串户拜年,无一疏漏。所以节日期间城市的大街小巷涌动着拜年的人群,大家都奔着一个目标:拜年,图的无非是恭喜发财,吉祥如意。即使不能亲自登门拜访,也要寄一张贺卡,表示心意。所以一个时期,当春节临近时,贺年卡的生意特别火爆。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中国邮电部开始发行“中国邮政贺卡(有奖)明信片”,那些由绘画、民间工艺、名胜古迹、花鸟虫鱼、珍贵文物等绚丽图案组成的明信片,顿时成了亲朋好友生日祝福或节日祝贺的一种最新形式。
但贺卡拜年也只是一时的时尚,到了90年代,随着电话、电脑、手机的普及,拜年的方式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每当年节来临时,拜年电话铃声不断。年轻人更趋时尚,短信拜年、E-MAIL拜年、电子贺卡拜年、短视频拜年、直播拜年势不可挡,热遍全国,成为全国各大城市拜年、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赛博春节已成为现实。
第四,城市新潮过节方式丰富多彩。
如今外出旅游包括出境游也成时尚。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中国人,已不再满足传统的过节方式———走亲访友、拜年、逛庙会,而是将目光投向外面的世界,国内游饱览祖国秀丽的山川;出国游,饱览世界风光。
春节的境外游,人们已不满足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而是走出亚洲,尽享欧陆风情。春节购物在大城市也成为亮点。以前是忙年购物,准备过年用品,现在城市的人们将购物热情转移到春节。
节日期间各大商场刻意打造春节市场,借用媒体包装宣传,使商家成为春节黄金周最大的赢家。春节黄金周给了大家足够的休闲时间和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大家尽情地欢乐,愉快地休假,但是过犹不及,以至节日过后,“春节综合症”接踵而至。
面对现代化城市春节如此丰富的内容,人们还是感到春节味道的稀薄。这是因为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永远不会断裂,尽管城市的生活日新月异,但春节期间人们还是充满了怀旧情绪,吃饺子,拜年、互道一声“恭喜发财,吉祥如意”是发自内心的感情。春节文化养育了中国人,城市节日生活的丰富多彩,给了中国人更多的文化选择。
现在,随着外来文化的涌入,加上我们对本土文化在认知上缺乏热情,对传统节日及民俗没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春节等传统节俗文化被步步推向娱乐化、平庸化,大众的参与也变得简单化、粗糙化。于是,人们纷纷觉得,“年味”似乎越来越淡了。
传统的节俗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人们在传统的岁时节日里,似乎只剩下一张嘴了。春节吃年饭,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充满喜庆和吉祥的种种娱乐狂欢项目已越来越少,城市中对春节的民间艺术,如春联、窗花、年画等的兴趣也越来越淡。
年味淡化的状况与我国工业化、全球化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分不开的。
首先,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众传播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从一个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国家过渡。
如今交通发达,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现代的信息通道多元化,于是节俗的内涵也就逐渐地淡化了。工业社会不再需要农历计时,不再需要人们看天吃饭,人们已经逐渐习惯了公历的时间计算,这对于以农历为基础产生的岁时节俗是很大的冲击。
其次,意识形态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都导致了节俗文化内涵上的缺失。
自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新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们没有足够地重视传统文化,许多节俗文化色彩都逐渐淡漠下来。原始信仰是形成岁时节俗的土壤和温床。民间俗信在民俗文化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由于这些内容的缺失,许多节日失去了文化上的意义和价值。在春节的时候,酬神也好,祭祖也好,都包含着人们很纯真的信仰。随着这些东西的破除和丢失,节日没有了文化上的阐释,人们也就渐渐淡忘掉了这些节俗。
然而,我们不应该因为看到了节俗的种种衰落之象,就认为它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社会生活了。我们也应该看到,以春节为代表的节俗活动仍然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它们是社会共同价值和共同兴趣的体现,至今仍是中国人民独有的节日,它们养成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表现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国的第一大节。自古以来,有着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过节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节俗变迁的文化内涵。
和传统的春节习俗相比,城市的春节越来越受到政府行为的引导,出现了一些新型的习俗,春节拜年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节俗的变迁显示了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现在我们回头看岁时节俗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认识到正是它们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岁时节俗才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才能始终伴随民众的生活。无论是物质层面的享受还是精神层面的填补,富于智慧的中国人,都将为春节找到调和圆融的“最优解”。正所谓,年味淡化是幸事,此心安处即吾乡。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