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纪念碑见证:广州海上丝路的文化传承与未来展望
郑和纪念碑见证:广州海上丝路的文化传承与未来展望
2024年5月30日,一座形如扬帆远航的帆船纪念碑在阿曼佐法尔省正式竣工。这座郑和纪念碑不仅是一座普通的纪念建筑,更承载着中阿两国人民的友谊,以及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的辉煌历史。
广州,这座拥有2230余年建城史的岭南名城,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秦汉时期,广州已是我国重要的对外通商港口,南越王赵佗曾建造可载三千人的大船,远航至斯里兰卡等地。汉朝时期,广州的造船技术达到第一个高峰期,能建造巨型楼船和内河浅海航行的陶船。
唐朝是广州海上贸易的鼎盛时期。广州成为连通波斯湾、东非、欧洲各国的东方大港,各国商船纷至沓来。宋朝时期,广州的造船技艺更加成熟,远洋商船规模巨大,“蕃舶如广厦,深涉南海,径数百里,千百人之命,直系于一舵”。此时的广州,中外商贾云集,百舸争流,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
明清时期,广州的造船业转向内河航运和海防建设,创造了著名的“广船”船型。这种船型具有巨大的船身、坚硬的材质、巨幅扇形船帆和多孔舵等特征,兼具内河运输、贸易和军事防御功能。即使在闭关锁国的年代,广州仍是“一口通商”的重要口岸,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
进入新时代,广州正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为依托,打造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根据《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广州将建设成为“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发挥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规划提出,广州要强化国际商贸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综合性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等核心功能。通过“一带一轴、三核四极”的空间结构,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深化与香港、澳门协同发展,加强与深圳“双城”联动,共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同时,广州还将建设成为链接双循环的战略支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先导区、国家战略科技创新高地,发挥向世界展示改革开放成果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作用。
从秦汉时期的海上贸易,到唐宋时期的港口繁华,再到新时代的中心型世界城市建设,广州始终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郑和纪念碑的落成,不仅是对历史的纪念,更是广州面向未来,继续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魅力的新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