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最强雨雪寒潮来袭,将会怎样影响超20个省?
开年最强雨雪寒潮来袭,将会怎样影响超20个省?
2025年1月,一场全国性雨雪寒潮天气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多个省份。这场天气过程不仅影响范围广,而且与往年相比具有独特性。本文将详细解析这场雨雪寒潮的路径、影响范围和具体表现,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盼望着,盼望着,1月25日晚很多人围观了@北京发布 冬天第一场雪的直播。截止到晚上11点,有十几个观测点报告降雪了,北京的降雪总算实锤,市民们睡入梦乡,期盼着一觉醒来窗外是一片莹白的世界。
冬天行进了一大半,小雪节气没下雪,大雪节气也没下雪,随后的小寒节气也没有雪。入了大寒,春节前当归乡的人们踏上返家的旅程,天气预报给出了一个让人揪心的信息,全国大范围雨雪,整个冬天最暴烈的寒潮和降雪就在眼前。在这个雨雪稀少的冬天,人们对雨雪的态度心情复杂——既怕被风雪阻隔在返家的路上,又渴望一场痛痛快快的雪一雪前“旱”。
春节前的这场雨雪的路径自西向东,1月23日新疆入境,24日内蒙陕西四川西部、25日就到了河北山东一线,26日进入东北。与之相对应的是在高空的西风带出现了巨大的扭曲,西风向南偏移再向北回归,折返的地方形成一个巨大的、自北而南的西风槽,一路向东移动,槽前将出现大面积的雨雪天气。这个冬天,天气系统中太缺乏高空西风的波动了,以至于近地的空气多来自西部内陆,南方海洋水汽得不到高空系统的引导无法登陆,干燥而晴暖。大半个冬天过去了,绝大部分北方还没有一片雪花飘落。
26日一大早,当人们兴冲冲地拉开窗帘,万众期盼的夜雪并没有降临。只是在朋友圈里看到家住顺义与密云交界的潜山区的朋友晒出了小院里白皑皑的雪。这场期盼已久的雪又与平原爽约了。
2025年1月26日,北京,地面下了一薄层小雪。当日,北京迎2025年第一场雪。(视觉中国供图)
在一个久旱的地方,雪的吝啬也在情理之中。低层水汽条件好才有机会激发大范围雨雪。可这个冬天我国大部被干燥气团控制,北方更是晴空万里,连困扰民众多年的雾霾都没了踪影。水汽稀少空气干燥,即便有了冷空气南下成云致雨雪的概率也降低了。
其实,早在这场事先张扬的大雪之前,天气预报已数度修订,这早不是那场预约中的,如同一年前把春运搅动得天翻地覆的大雪冻雨了。这场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潮,在它的发源地便没有积蓄到足够的寒冷量,来到中国也是减量供应。当寒潮到来的时候,雨雪的范围被压缩到一个相对小的范围,只是在陕西山西河南和四川的交界部位,达到了大雪暴雪的级别。
2025年1月25日,成群大天鹅在山西省运城市盐湖栖息越冬,吸引市民冒雪观赏。(视觉中国供图)
雨雪虽没有预期中暴力,但局部还是颇为突出,如暴雪中心的秦巴山区,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蓝田大雪厚度超过了半米,河南西部的栾川、嵩县等地积雪深度超过20厘米。河南东部和南部、湖北中部等地降雨也比较突出,舞阳、老河口等站点打破了1月单日降水量纪录。寒潮所到之处,九寨沟银装素裹,郴州的树林挂上沉甸甸的冰凌。南方传统易降雪的山区纷纷加入雪国世界。
大雪导致多条高速公路关闭,多列火车停运,公路上汽车打滑连环相撞,归乡的人们滞留在公路上等待雪情解除。大雪搭载春运,其危害因众多新手的上路而放大,山路上一辆辆小轿车侧滑到了路肩之下,大货车更是一路漂移最终翻滚。
但和2024年春节归乡途中的冻雨比起来,这一次的降雪只能称得上是小巫见大巫。一年前的冻雨范围广大得多,除了在山区肆虐还深入到了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且是滴水成冰,道路瞬间变成滑冰场,扫雪车都无计可施。而这次降雪主要集中在山地,也就是中国地形的第二级台阶之内,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京沪、京广大通道基本未受到影响。当然,东西方向的大通道,如陕西到东部的陇海线、沪陕高速还受到一定的影响。
随着雪下到东部水汽得到补充,尤其是东北,大雪弥漫辽宁的多条高速关闭了。
北风呼啸,这是冬日以来降温最大的一次寒潮,可除了在山区降了大雪,北方平原少雪,还是因为水汽供应不足。春节前的这场寒潮来自于西风带北支的低压槽,而一年前的大雪冻雨,除了西风带北支,还因沿着青藏高原南缘流过的西风带南支的低压槽的配合而加强,南北两支的低压汇合形成了更为强大的低压槽系统,将南方的潮湿水汽源源不断地吸引过来,在广阔的区域内降下大雪和冻雨。而今年南中国海上盘踞的强大副热带高压,既阻挡着北风南下,也使得西风带南支流动稳定,未形成输送海洋水汽的环境。
暖冬干燥,一场寒潮带来的降雪就显得尤其珍贵。在北方山河四省的山地省份山西,当冷空气来袭,太原市、临汾市、运城市、吕梁市、忻州市等多地陆续迎来降雪,大地披上了一层银装。为了尽可能多地降雪,榆社、灵石等地还实施了人工增雪作业。于是有人产生了疑问,正是归乡时候,为什么还有地方千方百计地增雪。这个干燥的冬天实在是太缺雪了,森林里的枯枝都干透了极易引燃酿成大火,田地里的冬小麦也亟待雨雪的滋润。老天好不容易给了一次降雪的机会,冷空气南下,沿途的气象部门自然不会放弃时机。
《在暴雪时分》剧照
当水汽都被山区截流,留给大平原的少之又少,北京之不见雪来,乃至山河四省的雪都被太行山阻挡也是颇有渊源的。当年北京举办了冬奥会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似乎说明北京是不缺雪的。冬奥传统上在每年的2月举办,在选择城市上有两个严格的指标,一是2月的气温要低于零度,二是2月份的降雪量大于30厘米,降雪厚度与降水通常是按照15:1的比例换算,30厘米的降雪换算成降水大概是20毫米,北京是否达到了呢?其实是达不到的,我国北方冬天的干燥是出了名的,北京整个冬天常年降水量只有9毫米,具体到2月份一般是2毫米,换算成降雪是3厘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本次冬奥会所有的雪上项目用的都是人工雪,而不是天然雪。
东亚举办过冬奥会的城市有日本北海道的札幌,韩国的平昌和中国的北京。北海道是世界上降雪最多的地方之一,札幌平均每年接近或超过6米的积雪。日本冬天雪多,原因是世界第二大暖流“黑潮”流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韩国平昌则因为靠近日本海,当寒流袭来先要在海面上吹过,夹带水汽上岸形成降雪,其降雪机制如同我国山东半岛的烟台威海的“雪窝子”机制。唯有北京,是需要绑定高海拔的张家口崇礼获得降雪资源的。
既如此,在这个温暖的冬天,在这个归心似箭的时刻,一场让人赏心悦目提升观感的雪的完美错过也不必遗憾。毕竟赶路要紧,阖家团圆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