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王泽山:三获国家科技一等奖,他一辈子只做这一件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王泽山:三获国家科技一等奖,他一辈子只做这一件事……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686047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是我国著名火炸药学家,发射装药理论体系的奠基人,系列原创性技术的发明人,为我国武器装备和火炸药产品的更新换代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作为我国火炸药领军人物,策划了我国火炸药发展的路线和战略,培养了90多名博士和大批火炸药高层次人才。自20世纪80年代初,王泽山院士就与火炸药企业、研究所紧密结合,开启了火炸药行业协同创新模式,推动了我国成为火炸药世界强国的进程。

王泽山院士秉持着“一辈子只想做好一件事情”的信念,使得中国的火炸药研究能力和水平一次次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王泽山院士

2017年1月王泽山院士凭借着在火炸药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一举获得了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他也由此成为了国内唯一一位三次摘得国家科技奖一等奖的科学家。2018年1月,王泽山院士获得201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及兵器行业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2018年5月,中共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授予王泽山同志“工信楷模”荣誉称号,在部系统开展向王泽山同志学习活动。

即便站在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上,王泽山依然那么平静。正如他经常说的:“专业无所谓冷热,任何专业只要肯钻研都是大有作为的。国家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

强军兴国担使命

1935年王泽山出生时,他的家乡东北早已沦陷。从小就目睹日寇残暴统治的他暗下决心,“绝不做亡国奴”。1951年至1954年,王泽山先后就读于吉林市第一高中、第二高中。在刚刚散尽抗美援朝硝烟的那个年代,王泽山明白了“强国方能御侮”的道理,强国先强军。

1954年王泽山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当大多数考生在蓝天大海的召唤下填写了与空军、海军相关的专业时,他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个冷门专业——陆军系统的火炸药专业,成了班上唯一一名自愿学习火炸药的学生。这个19岁的青年坚信:专业无所谓冷热,只要祖国需要,任何专业都一样可以大有作为。

从此研究火炸药成了他的终生使命。

和平年代,虽然硝烟渐远,但那些储备超期的火炸药仍对环境和社会构成了重大危害。1985年至1990年,王泽山率先攻克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这项“利国惠民”的技术在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安全隐患的同时,变废为宝,创造了社会经济效益。该技术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0年,王泽山向火炸药的另一个难题“含能材料的低温感”发起了挑战。在低温和常温下使用时,如何让武器拥有和高温一样的效能,是与自然规律相冲突的一个世界级难题。1990年至1995年,王泽山通过研究发射药燃烧的补偿理论,发现了低温感含能材料,并解决了长贮稳定性问题,显著提高了发射药的能量利用率。由此,他摘得了1996年度唯一一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桂冠,并填补了这一奖项多年的空缺。


王泽山(右)在野外实验基地

当时在很多人看来,六十多岁的王泽山已经功成名就,完全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但这不符合他的个性,思维活跃的他又开始投入到另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远射程与模块发射装药是火炮实现“高效毁伤、精确打击、快速反应、火力压制”的关键技术,也是火炮系统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方向。面对这一国际共性技术难题,凭借着数十年的研究积淀,王泽山要拼搏一试。

在达到退休年龄之后的这20年间,王泽山利用自己另辟蹊径创立的装药新技术和相应的发射药装药理论,终于研发出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远射程与模块装药技术。通过该技术,火炮用一种装填模块即可覆盖全射程,从而大幅度提升了远程火炮的打击能力。2017年1月,82岁的王泽山再次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收入囊中。

王泽山对世界技术难题的一次次挑战,向世界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外国人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中国人可以解决!

矢志创新攀高峰

在许多人看来很多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王泽山都敢于去试一试。可是,当时既缺乏系统理论的支撑,又有国际的技术封锁。要想解决这些难题,绝非易事。

模块化装药项目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技术难度大,指标要求高,能不能顺利啃下这个硬骨头,大家心里都没有底。接下项目的王泽山说:再硬的骨头,我都要去拿下。

为了尽早攻下该技术,王泽山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当中。冬天的塞外靶场寒风刺骨,气温常常达到零下二三十度。可是他还与年轻人一样,在靶场往往一待就是一整天。有时一趟实验做下来前后需要20多天,他就寸步不离地待在靶场。

此后的20年时间里,一次次验证结果的反复失败伴随着矢志不移的艰辛探究与精确繁杂的计算,王泽山利用自己另辟蹊径创立的装药新技术和相应的弹道理论,终于研发出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全等式模块装药技术。这项提升我军主战武器火炮性能、保证国际领先地位的核心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多种武器装备和型号的研制。


王泽山在实验中

在王泽山的生活里,从来就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即使已经80多岁了,他一年之中,依然还有二分之一的时间是工作在试验场地等地,他的足迹遍及全国兵工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他说,火炸药性能参数的验证中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实验过程中也颇具危险性。因此,为了能准确收集到一手数据,同时也为了确保整个实验过程的安全有效,“只有亲临现场,指导实验我才能够放心。”

让人钦佩的是,80多岁的王泽山创新的意识、开拓的思维一点也不比年轻人逊色。在与相关单位的科研合作中,他不是仅仅满足于把项目做成功,而是在相关的技术指标和性能参数上力争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或取得最优化的整体效果。与王泽山在一起做实验的时候,你总能感觉到他的脑子在飞快地转动着。

闲聊的时候,大家也会好奇地问他:“王老师,您究竟在想什么呢?”他平静地说道:“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是不是还有其它更好的实验方法呢?”朴实的话语,展现了王泽山几十年来对科研事业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也让大家由衷地钦佩这位火炸药领域的泰斗。

执灯育才甘为梯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王泽山重视火炸药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做事先做人,为此,他首先要求自己的学生:做人做事都要有自己的道德底线,把事情做好了,比什么都强。在学生的教育培养上,王泽山在打牢专业基础与理论功底的同时,更重视他们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他给学生选定的课题往往是在理论上尚需探索、技术上有待突破的前沿课题。

听过王泽山讲课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感受:他上课从来不会照本宣科,简单地重复那些已经成熟和定型的知识。很多国际上刚刚产生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总是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王泽山的课堂上。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他善于把一些复杂、晦涩难懂的学术概念用最精炼的语言,精辟地总结和概括出来,便于大家的记忆和应用。

与火炸药相伴60余载,王泽山是当之无愧的含能材料学科的领军人物,他系统地发展了火药装药理论,建立起来的理论与创造技术已成为现代装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装药技术界的主持人、总师、专家组组长,他倡导建立的全国研究所机构、工厂和高校的相关专业,已形成了我国装药系统工程研究的总体格局。治学60余年,他培养的博士生已近百人,有10多人获得国家科技奖一等奖,30多人在攻读学位期间一次或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和国家专利,遍布世界各地的学生中,有政府高层官员、大型国企高管、学科领军人物。

谈到学生取得的成绩,王泽山很欣慰。他说:“我甘做执灯者,为学生照亮前行之路。”

达观处事德行高

“要对得住自己的身份,尊重科学,不要想着通过这个你能占有什么。做人要诚恳、宽厚,大家在一起共事,首先要考虑别人才行。”这是王泽山经常对身边的人说的话。

王泽山身体力行,在与校外单位联合开展的项目上,他从不计较研究经费的分配问题,获得的成果也是大家共同享有。开展项目工作的时候,遇到经费紧张的情况,他也总会把经费向其他单位倾斜,对他来说,“只要能够保证我们的工作正常开展就好”。

在物质生活方面,王泽山毫无奢求,凡事能省则省,能简则简,自在随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的文件袋式的公文包,现在也依旧是他的日用品;衣服袖子破了他也满不在乎。对于自己的家人,他一直坚持不让家人过问和涉足他的工作,他也不会利用自己的职位和关系为他子女的升迁提供方便。

“不愿意麻烦别人”是与他打过交道的人共同的感觉。“你们都挺忙的,我来尽量不给工厂找麻烦”,这是王泽山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外地出差时,“方便”是王泽山对住宿唯一的要求。每次去375厂,王泽山都要求住在厂里招待所。虽然条件比不上市里的宾馆,但他却觉得,离厂里近,开会实验都方便,安静又便于他思考问题、看看书,写点东西。

复兴路上永向前

“身处这个高速运转的大时代,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更增加了身上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如果没有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就注定落后于人。”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危机与紧迫感已全部转化成王泽山不断前行的动力。

虽然已经80多岁,但王泽山对新生事物的热情始终没有消退,因为“这更加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研究的效率。”随着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他用作研究的计算设备也从最初的庞然大物更新成了便于携带的笔记本电脑。手机等掌上电子设备出现后,他仍不落伍,对App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丝毫不亚于年轻人。他经常使用微信与大家交流,出差订机票、预订宾馆,他一键搞定,从来不用学生帮忙。

为了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他对待生活一切从简。能不参加的社会活动尽量不参加,因为他不想浪费太多时间在应酬上。

“他好像永远不知疲倦,”这是所有和他接触过的人对他的最深刻的印象。随着越来越多的科研单位慕名而来,他也越来越忙碌,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因为还有那么多的事情没有做”。哪怕只是在短暂的候车时间,王泽山都会拿出他随身带的包包,那里装的是他日夜思考的火炸药相关问题。

虽已站在国际含能材料科研领域的学术高峰,耄耋之年的王泽山依然没有停下攀登的脚步。他说:“我从事科学工作,更加明白科技的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人有责,我就是通过火炸药研究服务于国家,服务于国防,贡献自己的力量。”瞄准不用溶剂制出无烟火药这一目标,王泽山带领团队再次向着火炸药领域又一项重大难题发起了冲击。

“面对新时代科技强国的召唤,面对国家需要,做一些助力工作,为继续创造世界一流的火炸药成果而努力。为此,我义不容辞!”响亮的回答,是王泽山对中国古代火药技术复兴的满满信心,也是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庄重承诺。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