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冷水澡,是“养生神器”还是“健康陷阱”?
洗冷水澡,是“养生神器”还是“健康陷阱”?
洗冷水澡这事儿,就像生活里的一场冒险。一直以来,“洗冷水澡是养生还是作死”的争论就没消停过,有人把冷水澡奉为“血管体操”,也有人视其为“寒邪炸弹”。那么,洗冷水澡究竟会是强身还是伤身呢?
冷水澡的“名人效应”
“毛主席倡导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理念。他在读书期间经常到水井边进行冷水浴,他认为冷水浴是一种锻炼身体和意志的好方法,他也经常在水井附近学习,研习历史、政治.......”
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进行冷水澡的水井
在体育界,冷水浴也是减少疲劳的最佳康复之一,它不仅能减少疲劳,还能降低受伤的风险。C罗曾在赛后接受采访时称:“恢复体能!我尝试尽可能频繁地泡冷水浴,以帮助重置和恢复我的身体,为每一场比赛做好准备!”
冷水浴中的C罗
冷水澡的 “神奇功效” 真的存在吗?
2025年1月29日,来自南澳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的研究人员在一项包括3177名受试者的荟萃分析中发现,冷水澡可能有助于减缓压力、改善睡眠质量和提高生活质量[1]。也有研究发现,反复暴露在寒冷环境中诱导寒颤,不仅能降低血压还改善超重或肥胖成年人的代谢健康,为防治肥胖相关代谢疾病带来了新思路[2]。
炎症反应:短期显著升高
- 洗冷水澡1小时后炎症水平显著上升,表明身体触发急性炎症反应。
- 机制推测:可能与冷刺激引发免疫系统“假警报”或代谢反应(如糖原分解)有关。这一结果与以前的研究结果不同,可能与检测时间、炎症生物标志物选择不同等原因导致 。
压力水平:延迟性减压
- 很多人冲完冷水澡感觉“神清气爽”,但研究结果可能给这个观点泼了盆冷水。洗冷水澡12小时后压力会显著降低,但即时、1小时、24小时及48小时均无显著变化。
- 可能原因:交感神经激活后,副交感神经代偿性调节产生延迟效应。如果想用冷水澡减压?建议早晨冲完去上班,效果刚好赶上下午的“崩溃时刻”!
免疫功能:短期无显著影响,长期具有潜在益处
- 坚持长期洗冷水澡(如30天)的参与者病假减少 29%。这暗示坚持洗冷水澡可能对免疫功能有积极影响,但目前证据还不充分 。
- 洗冷水澡1小时后免疫功能均无显著变化。
改善睡眠、提升生活质量
- 坚持长期洗冷水澡的参与者的心理健康评分短期上升,但90天后差异消失,可能与依从性下降有关。
- 部分参与者在洗冷水澡以后睡眠质量评分显著提高。
情绪影响:无显著变化
- 该研究善未发现洗冷水澡对情绪(如活力、疲劳感、警觉性)的即时或长期改善作用。
冷水澡背后隐藏的健康风险
然而,洗冷水澡并非对所有人都有益。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冷水的刺激犹如一颗 “定时炸弹”。它会使血管突然收缩,导致血压急剧上升,心脏负担加重,极有可能引发心梗、脑梗等严重心血管疾病。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衰退,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较弱,洗冷水澡容易导致体温调节失衡,引发感冒、肺炎等疾病。女性在生理期时,身体较为虚弱,洗冷水澡可能会使盆腔血管收缩,导致经血排出不畅,引发痛经等问题。
适合人群:
- 身体健康、无心血管疾病的成年人。
- 需长期压力管理或希望改善睡眠质量的人。
禁忌人群:
- 心血管疾病患者:冷水刺激可能导致血压骤升、心率加快,诱发意外!
- 体寒虚弱者:中医认为可能加重“寒邪入侵”,导致手脚冰凉、腹泻。
- 老年人、儿童:体温调节能力较弱,风险更高。
冷水澡的正确姿势
冷水澡应该“适度刺激”而非“极端挑战”。正确做法是:低水温起步、短时间尝试、结合自身反应调整。
温度控制:
- 新手入门:从20-25℃开始(比常温低5℃),逐步挑战15℃。
- 极限水温:不建议低于10℃,研究显示7-15℃为常见实验范围。
时间与频率:
- 单次时长:30秒至2分钟(超过可能触发失温反应)。
- 适应周期:前2周每周2-3次,身体适应后可增至每日1次。
黄金时段:
- 早晨:提神醒脑,利用延迟减压效应应对下午压力高峰。
- 运动后30分钟:缓解急性肌肉炎症,但避免长期使用以防阻碍肌肉生长。
循序渐进:
- 局部到全身:先冲四肢(手脚→手臂→腿部),再过渡到躯干。
参考文献
1.Cain T, Brinsley J, Bennett H, Nelson M, Maher C, Singh B (2025) Effects of cold-water immersion on health and wellbeing: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LoS ONE 20(1): e0317615.
2.Sellers AJ, van Beek SMM, Hashim D, et al. Cold acclimation with shivering improves metabolic health i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Nat Metab. 2024;6(12):2246-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