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磁刺激技术(TMS)——“硬核”物理因子治疗助力康复
经颅磁刺激技术(TMS)——“硬核”物理因子治疗助力康复
经颅磁刺激技术(TMS)作为二十一世纪四大脑科学技术之一,近年来在康复医学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它通过脉冲磁场作用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神经细胞活动,实现无痛、无创的治疗效果。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TMS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康复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什么是经颅磁刺激(TMS)
经颅磁刺激(TMS)是一种利用脉冲磁场,作用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改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膜电位,使之产生感应电流,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的磁刺激技术。并在临床精神病、神经疾病及康复领域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是一种无痛、无创的绿色治疗方法。
经颅磁刺激的作用
- 经颅磁刺激能够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提高大脑不同分区的组织细胞代谢,进而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 经颅磁刺激可以引起多种神经递质的释放,包括多巴胺、乙酰胆碱等,这些递质对改善患者运动障碍、情感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 通过参数调节能够对不同疾病治疗起到不同作用,其中高频率、高强度刺激能够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导致神经组织兴奋,而低频率刺激则能够抑制组织兴奋,通过设置不同参数可以调节大脑兴奋与抑制之间的平衡。
经颅磁疗法在康复科的应用
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
在运动功能康复的过程中,通过抑制非受累侧半球皮质兴奋性或易化患侧半球皮质兴奋性可以使半球间抑制平衡正常化。TMS应用于脑卒中后的功能重组正是基于这个原理。
脑卒中后失语症
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左侧半球病灶及周围残留语言区功能的补偿,右侧半球语言镜像区功能的代偿,右侧半球语言镜像区抑制左侧病灶及周围功能恢复。右侧半球起到有效代偿的程度取决于损伤的进程,语言区的激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评估每一种语言功能恢复机制在患者某个时期功能恢复中的角色,可制定个性化方案。
吞咽障碍
Hamdy等首次利用TMS研究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恢复的相关机制,通过对其双侧脑半球进行多点磁刺激,记录与吞咽功能相关的咽部和手部肌电反应,发现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恢复在很大程度上与非受累侧脑半球皮质功能重建有关。Verin和Leroi评估了1Hz的低频 rTM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经颅磁刺激的适应症
除了上述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外,经颅磁刺激还适用于以下方面:
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血栓形成和脑血栓性梗死
腔隙性梗死
脑供血不足、脑萎缩、脑动脉硬化
脑损伤性疾病
脑外伤(颅脑损伤、脑中毒性损害、脊髓损伤)
脑出血的恢复期
颅脑术后需要脑功能康复者
脑萎缩性疾病
帕金森症
老年性痴呆等
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脑疲劳综合症
抑郁症、各种精神性疾病
面瘫、疼痛
儿童神经康复
儿童脑瘫神经功能的恢复、大脑发育迟缓、癫痫、弱智
小儿自闭症、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等
脑瘫引起的相关症状(如流口水、睡眠障碍、呛食、智力低下、语言低下、肌张力高引起的运动障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