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红楼梦》中史湘云影射的是什么?其实谜底就在谜面上!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红楼梦》中史湘云影射的是什么?其实谜底就在谜面上!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113/17/21592368_1139256103.shtml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本文将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解读史湘云这一角色,揭示其背后的历史象征意义。

之前的文章分析了《红楼梦》真正的作者,应该是明末遗民,怀着亡国灭种、剃发易服的悲愤,写下了这部书。著书主旨是:悼明之亡,揭清之失。为避文字狱之祸而借用闺阁钗裙之事,暗写外族入侵,明朝灭亡的史实。《红楼梦》中的人物、情节都有对现实历史的影射。(可以在本文底部的目录中读一下这个系列的文章,了解此系列文章的立意基础。)
这篇文章我们来分析一下《红楼梦》中很难看懂的一个角色:史湘云
史湘云这个角色的影射,其实谜底就在谜面上。史湘云是史家小姐,史家,就是书写历史的人。史湘云影射的就是明朝末年的历史和史书
我们来看《红楼梦》书中,史湘云的相关设定。
史湘云有两个叔叔,史鼐史鼎。鼐和鼎都是高级的祭祀品,而它们的一个共同的作用,就是鼎和鼐上会刻有铭文,用于记录历史
史湘云有个金麒麟随身携带,是《红楼梦》里的重要物品之一,基本代表了史湘云这个角色。而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孔子的《春秋》,别名就是《麟史》、《麟经》。取自“《春秋》绝笔于获”之意。
还有“护官符”一文中,对史家的描写:“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阿房宫”在中华文化里是有特殊寓意的,唐朝杜牧写有一篇《阿房宫赋》,里面写到:“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所以阿房宫有“以史为鉴”的象征意义,还是与历史有关。
要讲清楚为什么作者要安排一个人格化的明末史书角色,就要先了解一下清朝怎么对待明朝历史的。
按照历朝历代的惯例,改朝换代后,新朝要为上一个朝代编修史书。一般来说,就是把前朝官方的史书收集收集,校对校对,然后编成一整套完整的前朝史书。
那这个过程一般需要多久呢?我举两个例子:元朝给宋朝修《宋史》用了两年半,明朝给元朝修《元史》只用了一年多。甚至明朝修的《元史》中,还保留了元朝称呼红巾军为“贼”的记录,改都懒得改。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可是红巾军的一员。但是老朱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得国之正,亘古未有。所以老朱不在乎。
那么清朝修《明史》用了多久呢?
从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设立明史馆,开始编纂《明史》,直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明史》全书勘定完成,并入《四库全书》,共用了一百多年。当然,有人说清朝前期修《明史》是断断续续的,不能算的这么严格!好好好,那就算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再次正式组织修《明史》开始算,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向乾隆呈稿为止,也有整整六十年
六十年,你知道这六十年《明史》都是怎么过的吗!
收集校对需要花这么长时间吗?当然不需要,那肯定就是有别的原因,比如需要大量删改对清朝不利的历史。目前已经有很多的证据能证明,清朝大量篡改了明朝的历史,之前我的文章中也举例,如郑成功杀鲁王、扬州十日等。你从清朝修的《明史》中,甚至都看不到一个正常的明朝皇帝。更重要的一点,《明史》没有收录南明史。这就像修《宋史》不写南宋一样,完全是掩盖历史的行为。
这六十年哪是修史书,这是搞创作呢。
我们今人尚能从文物古籍中获得部分真相,那么对于生在明末清初的明朝遗民,亲眼见证过那段历史的人来说,是肯定不能忍受的。
清初有个叫庄廷鑨的人,重金买到一本明代天启朝大学士朱国祯写的《明史》,自己又花大价钱请人修缮,并且补写了崇祯朝和南明史。书中奉南明弘光、隆武、永历三朝为正朔,用永历等朝的年号纪年,把降清的明将视为叛逆,更直呼努尔哈赤为“奴酋”、清兵为“建夷”。但是书成不久,庄廷鑨就病死了,他的父亲庄允诚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将书刻成刊行,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明史辑略》。
然而,它出名,是因为这本《明史辑略》引发了清初文字狱第一大案----“明史案”。结果是重辟(死刑)70余人,凌迟18人,已故的庄廷鑨,也被开棺戮尸。凡作序者、校阅者及刻书、卖书、藏书者均被处死,书稿亦尽毁。简单点说,只要跟这本书沾点边的活人,全部处死。
很多人质疑《红楼梦》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真事隐、徦语存,那是因为很多人对“文字狱”这三个字没有概念,不了解清朝的文字狱严酷到何种程度,以为清朝的文字狱就是罚酒三杯的儿戏。再举个例子,清朝翰林院的徐骏,因为写了一首“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就被以“大不敬”罪处死。这样的“文字狱”例子数不胜数,要罗列的话能专门写成一本书。整个清朝文字狱超过170起,乾隆朝就占了超过130起,平均两年就有一起。你现在还会觉得《红楼梦》“没必要这么写”吗?
我们了解了清朝对待《明史》的各种行径,那么再看作者用史湘云所影射的明朝史书,也就容易理解了。
先看史湘云的判词: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解读史湘云的难点,一直都在判词判曲中的“父母双亡”。无论是考证还是索引,都把重点放在去寻找从小父母双亡的历史人物上,因此都没有什么收获。
狭义的来看,我们把史湘云看做是《明史辑略》这本史书,这里的“襁褓之间父母违”,指的是《明史辑略》在还没刊行的时候,编撰者庄廷鑨就去世了。后面两句是说《明史辑略》刚刊行没多久,就被清廷销毁,处死所有参与编撰发行者 。
广义的来看,《红楼梦》主要隐写的是南明史,我们把史湘云看做是南明历史,那么在南明刚建立到时候,明朝正统已经灭亡了 ,南明旁支继承明朝国祚,不也是“襁褓之间父母违”。南明经历四帝一监国近二十年,最终灭亡,不正是“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我们要注意一点,南明首都在南京,主要领地在长江以南。明末清初的文人,常以“楚地”代指南明,所以这里的“湘江水逝楚云飞”是十分贴切的。
我们再来看史湘云的人设。
史湘云心直口快,但却偏偏口齿不清。会把“二哥哥”,说成“爱哥哥”。这种细节一定不是作者随意添加的,也是意有所指。作者在这里用“”点出“爱新觉罗”,借用史湘云口齿不清,讽刺清朝篡改历史。我们现代人清宫戏看多了,都能联想到“爱新觉罗”。回到明末清初那个时代,只要是看到这个字就不会想不到的。就像《红楼梦》书中有个“多浑虫”,一个“”字,就能让很多人联想到清军入关时期的摄政王“多尔衮”。
《红楼梦》中贾宝玉也有一个金麒麟,是清虚观打醮那回张道士送的。后来贾宝玉弄丢了这个麒麟,什么时候丢的呢?在蔷薇架下看龄官用“金簪划地”的时候丢的,“金簪划地”就是“金占华地”。而这个金麒麟恰好被史湘云捡到,你看原文是怎么描写这个金麒麟的:
湘云举目一验,却是文彩辉煌的一个金麒麟,比自己佩的又大又有文彩
可以形容色彩艳丽的词有很多,作者偏偏用“文彩”二字,而且一句话里用了两遍!我以前做过编辑的工作,写文案的时候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就是一个形容词不能在一篇文案里使用两次。《红楼梦》作者这样的不世之材,更不可能因为词穷而在一句话里连用一个词两遍,只能理解为作者故意在强调这个词。
但是理解了史湘云象征的是明末史书,就能理解作者此处的暗示,这个“文彩”就是形容史书的笔法。而“金麒麟”就是指被“后金(清朝)篡改的史书”。
我们还要注意史湘云的一个爱好,就是装扮成其他人。比如第三十一回,薛宝钗提到史湘云曾假扮成贾宝玉,连贾母都没认出来。
还比如第四十九回,林黛玉说她打扮成孙行者,像个小骚达子。原文如下:
黛玉先笑道:“你们瞧瞧,孙行者来了。他一般的也拿着雪褂子,故意装出个小骚达子来。”湘云笑道:“你们瞧我里头打扮的。”一面说,一面脱了褂子。只见他里头穿着一件半新的靠色三镶领袖秋香色盘金五色绣龙窄褃小袖掩衿银鼠短袄,里面短短的一件水红妆缎狐肷褶子,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脚下也穿着麀皮小靴,越显的蜂腰猿背,鹤势螂形。众人都笑道:“偏他只爱打扮成个小子的样儿,原比他打扮女儿更俏丽了些。”
这一段信息量很大。林黛玉说史湘云是“孙行者”、“装出个小骚达子来”,《西游记》中菩提老祖说孙悟空就是“猢狲”、而“鞑子”一直都是中原地区对北方胡人的蔑称,这两句嘲讽再明显不过了。再往后看,史湘云脱掉褂子之后里面的装束描写。各位根据下面这幅清朝龙袍图片,对照着看,这就是在写清朝的龙袍。

三镶领袖、秋香色(一种黄色)、盘金五色绣龙、窄褃(腋下的位置)、小袖、再配上玉带宫条、小靴,分毫不差。
这一段就是在讥讽清朝皇帝穿上龙袍也是“骚达子”。
史湘云喜欢扮成各种男子,让我想起那句“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书写史书的权力在谁的手中,史书就会变成谁的工具。这也是为什么史湘云身为金陵十二钗,却在大观园里没有固定的住所。一开始跟林黛玉住,后来跟薛宝钗住,再后来跟李纨住。
史湘云住处的变化,分别代表了《明史》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跟林黛玉住,象征的是《明史》本来的面目,记录真实的历史。第二个阶段,跟薛宝钗住,象征的是清朝有意篡改《明史》。第三个阶段,跟李纨住,象征的是明末的降清叛臣,帮助清朝篡改《明史》。
而在现实中,帮助清朝篡改《明史》的主要人物,就是明末大儒黄宗羲父子。黄宗羲自己虽然表面上不出仕清朝,但是却让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学生万斯同出仕清朝编修《明史》,而且所参照的原始资料,也大多是出自黄宗羲之手。黄宗羲晚年称清军为“王师”,称康熙帝为“圣天子”。他的这一系列举动,为当时的明末遗民所不齿。
无论如何,黄宗羲在客观事实上成为了修《明史》的核心人物。黄宗羲在出生之前,她的母亲曾梦见麒麟入怀,所以黄宗羲乳名叫“麟儿”。象征史书的史湘云佩戴着“金麒麟”,其实也就是戴着“黄麟儿”,意思就是指向黄宗羲修《明史》。
我们还要注意一点,《红楼梦》前八十回中,都没有史湘云外貌的描写,只有对她身材的一个模糊的表述:“蜂腰猿背,鹤势螂形”。这也是作者有意为之,因为我们看不到历史的真相。
这就要说到史湘云的名场面: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大意是贾宝玉过生日,史湘云喝醉了,结果一个人窝在芍药花丛的石凳子上睡着了。这一段被认为是《红楼梦》中最美的场面之一。
我们来看原文:
正说着,只见一个小丫头笑嘻嘻的走来:“姑娘们快瞧云姑娘去,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后头一块青板石凳上睡着了。”众人听说,都笑道:“快别吵嚷。”说着,都走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

湘云醉卧图(87版剧照+AI重绘)
我在之前的文章《黛玉葬花是行为艺术?《红楼梦》被世人误解的太深。》中已经分析过,古文中“花”“华”,《红楼梦》中的“落花”指代的就是被清军屠杀的华夏儿女。现在我们明白了史湘云影射的是明末史书,那么看待“湘云醉卧”这一幕,史湘云卧在落花丛中睡着了,就是指“扬州十日”、“江阴八十一日”、“庚寅之劫”等等无数清军屠杀华夏儿女的历史,都没有被史书记录下来!
我们要注意,这一幕中还有“蜂蝶”围着他。在明末清初的文人中,“清風明月”的清風代表清朝,繁体字“風”里有个虫字,同时又是蔑称。因此《红楼梦》中,凡带“”字旁的字,一般都指代清朝。比如薛蟠、多浑虫。因此在在湘云醉卧落花丛中,还有“蜂蝶”围着他,以及“蜂腰猿背,鹤势螂形”就是在说清朝掩盖屠杀华夏儿女的历史,隐瞒历史的真相。
这才是“憨湘云醉眠芍药裀”真正的含义。
围绕史湘云的影射和寓意,大体上都离不开历史被篡改、掩盖相关的隐喻和讽刺。回到《红楼梦》的主旨上来看,正是因为清朝大规模的篡改、掩盖明朝的历史,所以才促成了明末遗明撰写《红楼梦》的第一动力。在《红楼梦》第一回,脂批就说:“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无论是“传诗”谐音“传史”,还是在中国文化中,诗文本来就有记录历史的含义,都说明了,作者是要借《红楼梦》留文传史,将真正的历史隐写于闺阁钗裙之中。
因此,作者利用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写成了一个看着像言情小说的谜面,而实际上,里面深藏了中国几千年来所有经史子集铸就的暗喻。我们想要看懂《红楼梦》,只有从这个角度入手,才能真正一窥《红楼梦》的主旨和真谛。才能在一个灵光乍现的瞬间,看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仿佛在那顿悟之中,我们便能穿越千百年,与作者相视一笑,而再无需多言。
此文只在探究《红楼梦》真正的作者,以及作书目的。请勿以现代眼光代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