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都区生菜产业成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典型案例!
郫都区生菜产业成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典型案例!
小小的生菜,不仅为当地带来产值约2亿元,还打造出生菜品牌标准引领基地5个、出口备案基地2个,并延伸出生菜主题露营基地、生菜文化主题驿站等一批乡村消费新场景和生菜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示范轴。记者今日从郫都区获悉,该区以天府水源地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区,促进生菜产业在强化供应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3方面实现跃升,培育生菜产业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做法已被四川省新型城镇化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纳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典型案例并向全省推广。
郫都区位于成都平原腹地,生态环境条件优良、蔬菜产业基础雄厚,有“天府水源地”之美誉。近年来,郫都区布局打造生菜产业“一轴一基地”,规划建设5500余亩现代农业生菜种植示范区,制定《郫都生菜育苗技术规程》等5个团体标准,配套建设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构建“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生菜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同时加快培育柏君农业、金田种苗等“链主”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培育,围绕全产业链发展加快组建生菜产业化联合体,实现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目前,全区生菜种植面积约4000亩,产量约8万吨,产值约2亿元。
在此基础上,郫都区围绕生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分拣包装、预冷保鲜等短板统筹整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资金、专项债项目资金、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等涉农资金,规划布局生菜冷链物流中心,配套建设分拣区、包装区、保鲜区、农残检测室等区域,进一步延伸生菜产业链,同时加快推进生菜产业“智改数转”。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等团队,加快合作建设AI+智能生菜工厂,持续推进生菜全程机械化试点工作,鼓励经营主体新建节水灌溉设施、肥水一体化灌溉系统、自动遮阳设施,并与省农科院、川农大等共同探索建立“科研院校+龙头企业+合作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针对性开展生菜品种筛选、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试验示范,推广高产、抗病、抗虫等新品种试点应用。
围绕提升价值链,郫都区还强化品牌建设,依托“天府水源地”农业公用品牌和郫都生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持续开展 GAP、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认证,积极举办“1+2+N”郫都特色农产品推介活动,依托汉康乡村振兴示范走廊、豆瓣农庄等示范片建设,有效盘活乡村闲置土地资源,布局建设生菜主题露营基地、生菜文化主题驿站等一批乡村消费新场景,打造生菜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示范轴。
本文原文来自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