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典故《庄子·外篇·秋水》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典故《庄子·外篇·秋水》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9GRFV6N0514ANQM.html

导读:《庄子·外篇·秋水》中有一则关于“骅骝捕鼠”的寓言故事,通过对比骏马和野猫在不同技能上的差异,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每个事物都有其擅长的领域和特定的用途,不能一概而论或强行将不同的事物用于不合适的场合。

典故《庄子·秋水》,其中提到:“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骐骥、骅骝等良马虽然能够日行千里,但在捕捉老鼠方面却不如野猫和黄鼠狼,因为它们的技能和特性不同。

骅骝(骅骝,汉语词汇。拼音:huá liú 指赤红色的骏马,周穆王的“八骏”之一,常指代骏马。出自《玉篇》。)不可以捕鼠这一说法源于古代中国的一则寓言故事,‌旨在强调不同事物有其特定的用途和技能。‌骅骝,‌作为一种良马,‌以其出色的奔跑能力而闻名,‌能够一日驰千里,‌但在捕捉老鼠方面却不如野猫和黄鼠狼。‌这个寓言故事通过对比骅骝和其他动物在特定技能上的差异,‌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每个事物都有其擅长的领域和特定的用途,‌不能一概而论或强行将不同的事物用于不合适的场合。‌

这个故事还强调了“术业有专攻”的道理,‌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应当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和活动。‌同样,‌对于物体而言,‌也有其特定的用途和功能。‌骅骝虽然是一种优秀的马匹,‌擅长奔跑,‌但在捕捉老鼠这样的任务上,‌它的能力就不如专门为此而生的野猫和黄鼠狼。‌

这个故事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向人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处理问题和选择解决方案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来选择最合适的工具和方法,‌而不是盲目地应用不相关的技能或方法。‌这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因材施教”的思想,‌即根据个人的特点和需求来提供相应的教育和训练,‌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井底之蛙是一个经典的寓言故事,出自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庄子·秋水》篇。这个故事通过一只住在井底的青蛙与一只从‌东海来的‌大鳖的对话,形象地展示了那些见识短浅、自以为是的人,比喻那些目光短浅、思路狭窄的人。

井底之蛙的故事

一只住在井底的青蛙,对自己的生活环境非常满意,认为自己的生活环境是最好的。

有一天,这只青蛙在井边遇到了一只从东海来的大鳖。

青蛙向大鳖夸耀井底的美好生活,表示自己非常满足于现状。

大鳖听了青蛙的描述后,表示想去井里看看,但发现井口太小,无法进入。

大鳖向青蛙描述了东海的广阔和深邃,表示那里才是真正的快乐之地。

青蛙听了大鳖的描述后,感到非常惊讶和自卑,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

寓意和道理

井底之蛙的寓意和道理是:那些见识短浅、自以为是的人,往往因为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而无法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要开阔视野,不要被自己的主观认知所限制,要勇于探索未知的世界,才能不断进步和成长。‌

骅骝捕鼠 良骥捕鼠

“骅骝捕鼠”中的“骅骝”指赤色的良骥,泛指骏马。这一成语是说,骏马虽然一天可以跑千里的路程,能力可谓是大;而把它牵去捕捉老鼠,它就没有本事了。比喻功能再好,如果不合需要也是无用的?“良骥捕鼠”的意思与“骅骝捕鼠”相同。

典故出自战国时期宋国人庄周的著作《庄子·外篇·秋水》:“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即白公胜,楚平王之孙)争而灭。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恒常不易的法则)也。梁丽(粗大的木材)可以冲(冲撞)城,而不可以窒穴(堵塞空穴),言殊器(不同器物有不同的作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古时候,尧让帝位给舜,舜让帝位给禹,不流血的交班遂成美谈。而燕国国王名哙,听了说客苏代的瞎吹,让位给相爷的儿子(名子之)。国人发现子之是坏蛋,不满,到处造反。齐国出兵干涉,杀了燕王哙,斩了子之,灭了燕国。这就是学尧舜的下场。古时候,商汤王推翻暴君夏桀王,周武王推翻暴君商纣王,流血的造反遂成佳话。而楚国的白公,名胜,兴兵造反,争夺权位,却失败而死。这就是学汤、武的下场。由此看来,争夺与禅让的礼制,唐尧和夏桀的做法,好与坏是因时而异的,不能看作是一成不变的,哪能照抄古典。又粗又长的木头,打仗时抬去冲撞城门,当场奏效;而抬去塞窒鼠洞,显然不行。这是不同的器物有不同的作用。如果尺码不合需要,形体大又怎样?骐骥和骅骝皆是骏马,日跑千里,而把它们牵去捉鼠,则不如野猫和黄鼠狼。这是它们的技能不同。如果技能不合需要,跑得快又怎样?猫头鹰有夜眼,能明视毫尖,能捉跳蚤;而到了白昼,二目圆睁,山都看不见,何况跳蚤。如果特性不合环境,有夜眼又怎样!

庄子认识到道德具有相对性,所以在作品中借北海若之口说“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但他夸大了这种相对性,否认道德判断有客观标准。他说:“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乱,吾恶能知其辩。”(《庄子·齐物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庄子·秋水》)“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庄子·马蹄》)在庄子看来,人世间没有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也没有进行判断的客观标准,人们完全是从主体自我出发来判断道德是非的,可以说是“人人一是非,人人一标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他主张齐是非、齐善恶、齐美丑,以所谓“以道观之”来泯灭事物的界限,使君子、小人也没有什么区别。

有学者说,近现代道德相对主义论者,以相对主义哲学认识论、方法论和个性自由以及革新正统道德等作为思想理论基础,有着现代性特征。其基本思想主张是,否认道德判断的客观性和普遍有效性,强调道德行为的个别性、特殊性和偶然性,并最终以个人如何应付环境,如何“方便”“有用”作为道德判断的标准。其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特征尤为显著。在西方近现代,许多伦理学派和著名伦理学家都有道德相对主义思想。如英国霍布斯主张万事万物无善恶之分,善恶完全由个人的主观评价而定,其旨意在于否认道德判断的客观标准,强调道德在本质上是个人的,“一个人称之为公正,另一个人会称之为残酷”。

庄子以“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来比喻各有所长之意,后遂用以物各有用之典,有了“骅骝捕鼠”“良骥捕鼠”这两个成语,其意思完全一样。

例句:唐代寒山《诗三百三首》:“骅骝将捕鼠,不及敏猫儿。” 宋代周必大《二老堂杂志·井蛙骅骝》:“井蛙不可以语海,其见小也;骅骝不可以捕鼠,其用大也。小大虽殊,其不适用一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