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会吃香菜,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会吃香菜,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614800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食物的喜好也会悄然发生变化。曾经厌恶的香菜、苦瓜等食物,长大后却可能变得格外喜爱。这种变化究竟是味觉出了问题,还是食物本身发生了变化?本文将从科学的角度为你揭示其中的奥秘。

味觉与嗅觉的奇妙变化

小时候,我们可能都有过因为讨厌某种食物而被责怪的经历。但研究表明,"挑食"其实有很多因素,包括吃饭习惯、胃口,以及单纯的"不好吃"感觉。

"味道"的感受,主要来自嗅觉和味觉的共同作用。味觉负责"抓大体",而嗅觉则负责"抠细节"。人能区分4000~10000种味道。舌头主要负责尝出基本的五味:酸甜苦咸鲜,以及近些年才发现可能存在的第六味"油脂味"。而嗅觉受体,特别是"鼻后嗅觉"的种类相当丰富,吃进嘴巴的食物,气味从后侧进入鼻腔,带来对复杂风味的感受。

再加上其他感官感受到的质地、温度、声音等,共同塑造了我们对一种食物的体验。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人生而不同,味觉和嗅觉的特点也各不一样。许多儿时的"挑食",都与这些不同有关。比如很多人讨厌甘蓝、西兰花、包菜等十字花科的蔬菜。这可能是因为具有特殊的TAS2R38基因型,对苦味更敏感,这些蔬菜无论经过什么样的烹饪,都会觉得苦。小朋友讨厌吃青椒,也很可能是因为能尝到了它淡淡的苦味。

嗅觉的差异,更加丰富多样。400多个嗅觉相关基因能生成90万种排列组合,人与人大概30%的嗅觉受体是不同的。最典型的就是香菜,人对香菜的偏好确实与遗传因素有关,尤其很可能与OR6A2基因有很大关系。在同样面对香菜里的特定化学物质时,一部分人感受到的是香味,另一部分人则觉得是肥皂味、臭虫味。

但嗅觉和味觉的体验,不仅仅是天生的基因决定,还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有些讨厌可能会持续一辈子,有些则可能慢慢接受了。

年龄增长带来的口味变化

东亚人中约有21%认为自己讨厌香菜,但发现"基因决定你爱不爱香菜"的科学家团队,后来通过计算得出,只有不到10%的香菜偏好能用遗传解释。有商业机构调查了三千多人发现:年龄,很可能是能否接受香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总体上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香菜的喜爱指数真的有所增长。


图片来源:微基因相关报告

小时候讨厌、长大了喜欢的食物,与人类味觉和嗅觉的变化规律有关:"抓大体"的味觉从幼年就接近满级,成年开始一点点降低。而"抠细节"的嗅觉到30岁才完全成熟,50岁左右开始下降,70岁后明显减退。

宝宝一出生就约有10000个味蕾,对酸甜苦咸鲜的高敏感,会持续保持到成年。每隔一两周,味蕾就会更新一轮。成年后,随着年龄增长,味蕾的更新能力逐渐降低、数量减少。小时候的苦,会异常的苦,小时候的甜,会格外的甜。曾经喜欢糖糕、泡面、番茄酱蘸一切,都大酸大甜大咸,更依赖简单粗暴的味觉冲击。长大后再试试,第一口还行,第二口可能就开始腻了。

而嗅觉系统,虽然在出生时已完成硬件发育,但还需要一个对各种复杂气味建立认知的过程。目前认为,嗅觉的巅峰,出现在30多岁到50岁之间。一些需要细细分辨的复杂风味,要等到成年后才逐渐领会。小时候嫌弃的东西,慢慢开始品出滋味儿来。例如茶,开始有了花香、果香、蜜香;例如苦苦的咖啡,逐渐能品出坚果、莓子、巧克力味儿来。

五六十岁后,鼻子和舌头都明显衰退。到60岁时还在发挥功能的味蕾只剩约5000个,65至80岁人群中,超过一半的人嗅觉严重受损。当味觉和嗅觉淡去,逐渐对一切"怪味"来者不拒,甚至觉得饭菜没味儿而食欲不振,开始感叹"能吃是福啊"。

味道偏好的形成

人对食物的感受差异之大,让世界上出现了很多极具争议的"美食"。西南地区不可缺的折耳根,不少北方人一吃一个不吱声;东方的腐乳VS西方的奶酪,真不好说哪个更"臭"一点;还有撇撒、豆汁儿、虾酱、纳豆、甘草糖、鲱鱼罐头……

基因区别和年龄变化,只能解释这些喜好差异的一部分。家庭、地区的饮食习惯,也影响着对食物的接受度,甚至从我们还没出生就开始了。

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时,就能够通过羊水"尝"到味道。有研究显示,在怀孕最后三个月喝胡萝卜汁的孕妈,生下的宝宝会比同龄婴儿更喜欢胡萝卜味。


图片来源:电影《食神》

有研究分析了"喝香甜母乳/奶粉的普通婴儿"和"喝酸苦有怪味的深度蛋白质水解物配方奶粉的特殊疾病婴儿"后发现:绝大部分婴儿在3个月内试喝"怪味奶粉",都不会表现出拒绝。但让3~5月龄以上、一直喝普通奶粉的婴儿再去尝试"怪味奶粉",就很可能喝不下去。而出生后前三个月喝"怪味奶粉"的宝宝,会更喜欢咸味、酸味和苦味的食物。直到这些孩子四五岁,也更能接受西兰花之类具有相似"怪味"的东西。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生命早期1000天的食物选择和习惯很重要。不仅会影响健康,还会影响未来的味觉偏好。这种一餐一饭中形成的味道偏好,或许称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叫做"家的味道"。

我们对食物的喜恶,是先天的基因、后天的习惯、流逝的时间,共同交出的答案。

那些儿时很讨厌,长大后突然喜欢上的食物,在一些地方被叫做"半辈子菜"。它也许代表着,我们的味觉和嗅觉,随着年龄经历了一番起落变化;也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喜欢",早已不再是食物本身的味道。这可能就是成长吧。

本文原文来自丁香医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