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名人员经抢救无效死亡,警惕氮气窒息风险!
2名人员经抢救无效死亡,警惕氮气窒息风险!
氮气,作为化工行业中的"隐形杀手",因其无色无味的特性,常常被人们忽视其潜在的危险。近年来,因氮气窒息导致的事故屡见不鲜,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深入分析氮气窒息的风险,并提供全面的预防和应急措施。
氮气窒息事故案例
2019年11月26日,某公司在进行裂解气压缩机三段排出罐人孔盖板复位作业时,发生了一起氮气窒息事故。一名施工人员在未办理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未进行罐内氧气浓度检测的情况下,冒险进罐拾取警示牌,进罐后晕倒;罐外监护人发现后,未采取防护措施即进罐施救,也晕倒在罐内。最终,2名人员经抢救无效死亡。事故后检测显示,罐内氧含量仅为0.1%,结合当时工艺状况,判断是氮气窒息。
类似事故
【案例1】违章入罐检修,2人盲目施救,3人窒息死亡
某石油化工公司甲醇分公司合成氨装置火炬系统进行检修作业时,发生氮气窒息事故,造成3人死亡。检修作业时,工人拆卸开水封罐人孔盖准备查看卧式阻火器水封罐内是否有泄漏,项目副经理在既不知道罐内有何介质,又未进行检测分析的情况下,违章进入罐中,当即晕倒在罐内。另外2名作业人员盲目施救晕倒在罐内。最终,3人均为氮气窒息死亡。
【案例2】违规清扫设备,1人遇险,3人施救,3死1伤
某化工公司新建年产30万吨甲醇项目,在生产准备过程中进行设备清扫时发生一起氮气窒息事故。在没有对作业设备进行有效隔离、没有对作业容器内氧含量进行分析、没有办理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的情况下,违规进行作业。1名作业人员窒息晕倒坠落作业容器底部,另外3名作业人员在未佩戴防护器具的情况下盲目入内施救,相继窒息在作业容器内。最终造成3人死亡、1人受伤。
以上这几起事故均由氮气引起,作业人员未对氮气危害引起足够重视,未做好防护措施直接作业、遇险盲目施救,是造成事故发生、导致事故扩大的原因之一。
氮气的性质与危害
氮气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臭的气体。微溶于水和乙醇。熔点-210.01℃,沸点-195.8℃,气体密度1.25 g/L,液体密度0.8695 g/cm3 ,临界压力3.40 MPa,临界温度-147℃。
氮气属于不燃气体,本身无毒,其导致人体的窒息机理与硫化氢、一氧化碳不同。后两者具有直接的毒性作用。而富含氮气的大气只是因为氧气含量低才会使人窒息。
预防措施
- 在可能发生氮气泄漏的危险区域缺少安全警示标识,无关人员可能误入该区域。
- 作业前未进行作业危害分析,盲目施工。
- 进入受限空间未办理作业许可,未进行氧浓度检测。
- 进入受限空间未佩戴便携式气体检测仪。
- 抢救人员不了解情况,且未采取防护措施,盲目进入富氮空间施救。
应急处理
- 氮气应排放到安全的地方。
- 做好作业前危害分析。
- 公用工程软管站的氮气管线和接头要做好明显标识。
- 可能有氮气泄漏的工作场所需要装设氧含量浓度在线分析仪。
- 进入受限空间必须办理作业许可并测试氧浓度。
- 发现人员在受限空间内晕倒时,救援人员绝对不能依靠憋住一口气来救援,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并有专人监护才允许进入。
- 救离氮气环境后必须立即送医,有条件者直接送高压氧仓。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第一时间给予体外心脏按压,直至医院救护人员赶到。
风险警示:氮气窒息风险
氮气无色无味,且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中氮气就占到78%,因而人们往往会忽略氮气的危险。但是事实上,由氮气引起的窒息事故时有发生。甚至仅是将头探入富含氮气的人孔里,都有可能导致窒息身亡!
- 加强员工氮气危害知识培训,要确保在员工培训计划和承包商入门安全教育中清楚地说明暴露在氮气环境所存在的危险、症状和防护措施。
- 对氮气风险进行辨识,有高浓度氮气的场所,必须进行明确的标识和警示。
- 生产液氮时,应戴防护手套和眼镜。
- 储存和运输氮气的设备管道、容器等要定时巡检,定期维修,杜绝氮气跑、冒、滴、漏。
- 氮气置换后的设备容器应先经充分的通风、排风,测定氧含量在19.5%以上时,方可进行检修。急需进入检修时需戴空气呼吸器,且必须有人现场监护。
- 氮气泄漏点附近的非受限空间作业或停氮气检修、改造氮气设备、管道等非受限空间作业,必须携带氧含量报警仪,检测氧含量在19.5%之上时,方可进行作业。
- 在有可能缺氧、氮气含量浓度高的受限空间作业前必须办理作业许可证,并严格遵守受限空间作业的各项安全措施。
- 各岗位之间加强信息交流,了解并严格遵守作业许可制度。
- 发生氮气泄漏时,应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应急人员应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液氮泄漏时穿防寒服。采取关闭阀门或堵漏等措施切断气源。漏出气允许排入大气中。泄漏场所保持通风。
- 遇有氮气窒息险情,切不可贸然进入容器内,盲目施救,以免事故后果扩大。必须在有人监护的情况下,做好呼吸防护,方可进行施救。
- 发生窒息事故后,应迅速将窒息者移离事故现场至空气新鲜处。若设备密闭或出口太小,一时难以救出时,应迅速向设备内输送空气。紧急给予吸氧,包括人工呼吸机的应用,有条件时,立即送高压氧舱治疗。如呼吸心跳停止,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