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武汉会战永远的谜:马当已被建成超级要塞,为何还会被轻易失守?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武汉会战永远的谜:马当已被建成超级要塞,为何还会被轻易失守?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42417796_121647091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其中马当要塞的失守一直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题。这座被蒋介石称为“超级要塞”的堡垒,为何仅仅两天就被日军攻破?本文将为您揭示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淞沪会战,虽然以我军的战败而告终,却也改变了日军的作战规划。
至此,日军的进攻方向,从原来的由北向南,改为了由西向东。

这样,便为我军巩固武汉,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上海沦陷后,虽然改变了日军的进军方向,却也使得长江流域落入敌人之手。
依靠海军优势,日军乘坐军舰,很容易便能顺流而下,从水道进攻武汉。
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从1937年冬开始,蒋介石便召集人手修建长江防御。
其中,又以马当要塞最为重要。
马当是长江流域最窄的通道之一,两岸又多高山,十分的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只要在山上修筑暗堡、安置重炮,配合江面的暗礁、水雷,很容易阻敌。


蒋介石也是这样想的,他认为,以马当要塞的坚固程度,最少能拖延敌人一个月。
没成想,战争爆发后,仅两天时间,马当要塞便宣布失守。
而失守原因,至今也没完全弄清,成为了武汉会战中的一个千古之谜。

武汉会战,郭汝瑰一言定乾坤!

1937年,南京沦陷后,日军认为中国连国都都没了,一定会投降。
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国民政府直接选择迁都武汉,继续指挥部队抵抗。
日军得知后,勃然大怒,当即组织大军兵分两路,一路走陆上,沿大别山方向向西挺进,另一路则走水路,沿着长江流域顺流而下,直奔武汉而来。


与此同时,蒋介石也在德国顾问的指导下,开始紧锣密鼓的修建武汉城防。
在德国顾问的建议下,蒋介石在武汉城外修筑了三层半圆形防御阵地,三面环路,一面靠水,将武汉围了个严严实实,看似坚固无比,但却被郭汝瑰发现一个大漏洞。
郭汝瑰,第54军参谋长,陈诚的嫡系,同时也是我军安插在国军中的红色卧底。
他认为,依托城市建设环形阵地,一面靠江,这和淞沪会战何其相似。
一旦防御被攻破,部队被堵在城中,想走都走不了,怕是又要步淞沪会战的后尘了。
因此,在不久之后的高级军事会议上,郭汝瑰直接了当的指出这个问题。并表示,想要守住武汉,就不能战于武汉,应集中优势兵力,与日军决战于武汉之外,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的。


这个想法,让陈诚拍案叫绝,在场的其他将领思路也顿时被打开。
之后,大家开始围绕这个想法讨论,并提出很多其他设想,例如“用空间换时间”等,很快,作战计划便敲定,并送到了蒋介石的办公桌上。
看完之后,蒋介石也对这份计划大为赞许,当即一拍大腿:“就这么干!”
就这样,在郭汝瑰的“奇思妙想”下,影响整个抗战的武汉会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说回长江流域,敌人虽然来势汹汹,但蒋介石并不担心,因为在马当,他修建了一个“超级要塞”,根据他的设想,这个要塞至少能拖住日军一个月的时间。


而在这段时间里,武汉堆积的大量作战物资,正在紧锣密鼓的往四川方向转移。等到日军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打下马当要塞,进入武汉时,这里早已成为一座空城。
只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蒋介石怕是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自己准备一年之久的“超级要塞”,竟然两天便落入敌人之手。

固若金汤的马当要塞

马当,距离江西省彭泽县城只有30里,水道狭窄,两边多高山,且水流湍急,多暗礁、巨石,易守难攻,是长江的“咽喉”,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清朝年间,道光皇帝便将马当修成了一座要塞,并在山上安置重炮。
1937年,上海、南京沦陷后,蒋介石担心日军沿长江顺流而下,直取武汉。于是组建马当阻塞工程处,任命吴南凯为处长。又成立马当江防委员会,由江西省政府直接领导,委员会由3名工程师、20名技术员、70多名官员,200多名技工组成。
除此之外,又在附近征调了10000多名工人,负责修筑防线。
工程开始后,委员会在附近征调大大小小船只共1000多艘,装满巨石后,开到江中,然后将船底凿沉,沉入江中。令又派遣了18艘大船,同样开入江中,沉入江底。
根据统计,在修建要塞的一年时间里,委员会总共往江中投放了近25000吨的巨石。


至于长江狭窄的地方,则用钢筋和混凝土打成水泥柱,沉入江底。另外,又在附近水域埋设了1700多枚水雷,以防御日军的军舰。
水面忙的热火朝天,陆上也没闲着。
吴南凯将马当山的防御分成三部分,分别是山顶、半山腰、山脚。每一部分,他都用钢筋混凝土修建了大量的重机枪碉堡,并在射程开阔的地方,架设了超过三十门巨炮。
如此巨大的工程量,纵使工人众多,也足足用了一年才完工。
建设完成的马当,已经被修筑成一个“超级要塞”,再加上地形优势。纵使日军海军号称“亚洲第一”,也休想在短时间内攻破马当要塞。


6月17日,本来平静的湖面,突然泛起几道涟漪,定睛一看,原来是日军的先头部队到了。几艘排雷的小船,正小心翼翼的向东流方向挺进着。排雷期间,日军总共发射了超过10000发炮弹,但最终被击沉的水雷,只有十多个。
再加上江底多暗礁、巨石,山上密密麻麻的极强碉堡,纵使日军再自负,也知道,马当要塞并不是他们能在短时间能突破的。
于是,日军打算采取迂回作战,让波田支队从马当以东的香口登陆。
敌人虽来势汹汹,但国军也在马当要塞集合了大量部队,依托地形与敌人对战,对方未必能讨得便宜,但就在这时,武汉战场上最离奇的事情发生了。

要塞沦陷谁之过?

6月24日,日军波田支队正式从香口登陆。
好巧不巧的是,就在这一天,负责马当要塞守备的第16军军长李韫珩,突然要求部队上尉级别的军官,全部到抗战军政大学参加“结业典礼”。
凌晨,波田支队从香口登陆,如入无人之境。
好在,守卫核心阵地“长山阵地”的海军陆战队第二大队总大队长鲍长义没去。发现敌人从香口登陆后,立刻指挥部队投入战斗。
敌人来势汹汹,在轰炸机的掩护下,迅速向我军阵地袭来。我军没有高射炮,只能眼睁睁看着日军飞机在马当山上空反复轰炸,很快,阵地便化作一片火海。
就在危急时刻,阵地上发生了一件十分鼓舞我军士气的事。一位士兵在扫射军舰时,竟误打误撞,成功击落敌人的一架飞机。
这一事件,极大的鼓舞了我军的抵抗日寇的决心。


此时,从香口登陆的敌军越来越多,他们在飞机的掩护,一波接一波想我军阵地袭来。纵使将士们奋勇杀敌,还是不敌,很快便败下阵来。
眼看阵地就要失守了,鲍长义赶忙向马湖区指挥官李韫珩求援。
李韫珩本来就因为举办“结业典礼”延误了战机,此时更应该将功补过,尽快驰援。但他却没有这样做,反而依旧按兵不动,迟迟不肯发兵救援,直到蒋介石亲自过问后,李韫珩才心不甘情不愿得派出167师前往增援。
而167师的行为也十分让人不解,放着好好的大路不走,偏偏走小路,走到最后还迷路了,直到26日,鲍长义依旧没能等来一个援军。


此时,日军的火力越来越猛,我军将士拼命抵挡,也有些顶不住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日军为尽快攻占我军阵地,竟开始发射毒气弹。我军猝不及防下,士兵纷纷中毒倒地,第七中队全队官兵几乎全部战死,只有五名士兵仓皇跑出了阵地。
之后,敌人在海军和空军的火力掩护下,对我军阵地发起全力冲锋。将长山阵地切成数段,使我军首尾不能相顾,战士们只能边打边退。
一番血战后,马当要塞于26号沦陷。
这座被蒋介石称为“超级要塞”的堡垒,仅仅只拖住敌人两天。
因为这件事,蒋介石勃然大怒,事后,李韫珩被撤职,负责支援的167师师长薛蔚英,则直接被拖到刑场执行枪决。


纵观整场战役,最让人疑惑的便是李韫珩的反应,在鲍长义被围困之后,没有立刻派出援军相救,而是眼睁睁看着他被日军击溃,这也是马当要塞被日军攻陷的最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薛蔚英的行为也十分让人不解。放着大路不走,偏偏要走小路,走小路也就罢了,最后还迷路了。
直到马当要塞沦陷,他也没能赶到战场。
这给人感觉,好像他们并不是没能力救鲍长义,只是不想救罢了。不禁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日军安查在国军中的间谍,故意搞破坏的。
这成为了马当要塞沦陷的最大谜题。
但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并不难解释,只要知道李韫珩的身份,一切就都解释得通了。


国军第16军,是由原来的湘军改编而来。虽隶属国军战斗系列,但军阀出身的李韫珩,依旧保留着“军阀思维”。
什么是“军阀思维”?一切以自身利益出发,保家卫国反而是次要的。
因此,在鲍长义求援时,李韫珩担心自己的部队受损,因此迟迟没有发兵。直到老蒋催促,他才心不甘情不愿的派出167师前往救援。
而167师师长薛蔚英,同样担心自己的部队受损,因此才放弃大路改走小路。至于到底是真迷路还是假迷路,这就不得而知了。
拥有这种思维的国军高级将领,可以说遍地都是,他们表面上服从调遣,实际上都是趋利避害的主,如果不给予他们足够的好处,他们是根本不会在战场上拼尽全力的。


这样的部队,又怎么可能得到人民的认可呢?
好在,武汉会战结束后,李韫珩和薛蔚英,一个被撤职一个被枪毙,第16军的番号也被撤销,如此处理,也算是告慰众多战死在马当要塞中将士们的在天之灵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