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海绵城市的创建与实施:以“渗、滞、蓄、净、用、排”为核心
探索海绵城市的创建与实施:以“渗、滞、蓄、净、用、排”为核心
海绵城市,这一新一代的城市雨洪管理理念,强调的是城市在应对环境变迁和雨水灾害时所展现出的高弹性,亦被称为“水弹性城市”。通过“渗、滞、蓄、净、用、排”六个核心环节的建设,海绵城市能够有效应对雨水径流和内涝问题,提升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
那“海绵体”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海绵体”涵盖了众多元素,既包括人工打造的透水路面和地下调蓄系统,也广泛涵盖绿地、湖泊以及池塘等自然水系。
“渗、滞、蓄、净、用、排”——这六个字,构成了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方针。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它们共同构成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接下来,我们将逐一深入探讨这六个字所蕴含的具体内涵。
第一步:渗
减少地表径流,净化初雨污染
传统城市下垫面硬化,如水泥地面,破坏了自然生态和水文特征,阻断了自然水循环。雨水降落时,这些硬化地面只能将雨水迅速排走,无法有效利用。因此,我们需要强化自然渗透的能力,利用土壤来净化水质并改善城市微气候。这可以通过改变路面和地面铺装材料、改造屋顶绿化和调整绿地竖向来实现,从而在源头留住并“渗”入雨水。主要技术方式包括透水景观铺装、透水道路铺装和屋顶绿化。
第二步:滞
延缓雨水峰值出现时间
“滞”的作用在于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通过微地形调节,我们可以让雨水缓慢汇集,从而降低城市内短历时强降雨带来的冲击。这样,可以有效延缓径流峰值的形成,减少内涝的风险。实现“滞”的常用方式包括建设雨水花园、植草沟、雨水塘和雨水湿地等。
第三步:蓄
降低峰值流量,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
“蓄”意味着将雨水留下来,并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通过有效引导地表径流,我们可以让降雨自然散落,回归原有的自然水体,如湖泊和沟渠。这样可以降低径流峰值流量,并为雨水利用提供更多可能性。主要工程包括保护、恢复和改造城市内的河湖水域、湿地,并建设雨水收集调蓄设施。
第四步:净
减少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
在雨水利用的过程中,“净”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净化措施,我们可以减少雨水中的污染物质,进一步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这可以通过建设雨水处理设施、采用自然净化方法等方式来实现。
通过土壤的吸附作用、植被根系的吸收能力,以及绿地系统、水体等的自然过滤,雨水能够得到有效的净化。在上一步骤中,我们通过蓄水措施将净化后的雨水收集起来,并使其在城市中循环利用。因此,“渗、滞、蓄”的每一个环节都服务于“净”这一核心目标。净化后的雨水可以作为一种生态补充水源,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用于绿化浇灌等用途。
为了有效地净化雨水,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来制定相应的净化策略。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雨水净化系统大致可以分为回用净化和生态补水净化两种类型。通过设置不同的净化环节,如调蓄净化、土壤渗滤净化、人工湿地净化以及生物处理等,我们可以确保雨水得到高效且安全的净化。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对水污染处理设施进行系统布局,以确保雨水和污水能够被有效地分离。这一步骤涉及到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其管网、对河道进行综合整治,以及沿岸生态缓坡的建设。其核心目标在于减少面源污染,并持续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
第六步:用
合理利用雨水资源,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的品质。
经过净化的雨水应得到充分利用,无论在丰水区还是缺水区,都应加强雨水资源的利用。这样不仅能减轻内涝灾害,还能有效收集并利用水资源。例如,净化后的雨水可用于洗车、绿化浇灌、道路冲洗、冷却用水和景观用水等。
第六步:排
减少内涝、提升城市应变能力
部分城市因降雨过量而无法渗透和利用雨水,导致内涝问题。为应对此情况,必须采取人工措施进行排水。通过结合城市竖向设计与工程设施,以及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的融合,实现普通与超标雨水的有效排放,从而避免内涝等灾害。
主要排水工程包括村庄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和低洼积水点的排水设施改造等,旨在确保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的顺畅结合,以及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的无缝衔接。
海绵城市的基础设计层面
在构建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基础设计层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层面主要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与设计,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降雨时能够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放水,从而有效地应对雨水径流和内涝问题。具体来说,这包括了对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化、对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的完善以及对城市绿地和水体的保护和恢复等措施的实施。通过这些基础设计层面的工作,可以有效地提升城市的内涝应对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海绵城市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