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今日雨水:一帘新雨后,人间又逢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今日雨水:一帘新雨后,人间又逢春!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60676189_121106991

导读: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降雨开始,自然界从阳气蛰伏的冬季迈向万物萌动的春季。本文将从自然特征、物候现象、民俗活动、养生建议等多个方面,为您详细介绍这个富有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气。

2025.02.18 星期二
正月廿一
乙巳年【蛇年】
戊寅月 戊午日
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节气标志着降雨开始,此时太阳直射点逐渐向赤道靠近,北半球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与冷空气相遇,形成降雨,自然界从阳气蛰伏、万物萧条的冬季迈向阳气生发、万物萌动的春季。

“山山能作雨,物物解呈春”,
北京时间2月18日18时7分
将迎来雨水节气。

此时节,
雨滴落在田野里,
草渐绿、花始开,
正所谓“东风散为雨,春回万物兴”


图|中国园林博物馆

雨水,
顾名思义,就是要开始下雨啦。
从此往后,
天气渐渐回暖、雨水量愈见增多、
降雪量越来越少。
离真正的春天,又近了那么一小步。


图|中国园林博物馆

“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细雨中。”
雨水时节,
万物复苏的序曲已经悄然展开。
带上爱的人
去和春天相遇,去与春天拥抱吧。


图|中国园林博物馆

雨水物候

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獭祭鱼丨第一个五日,水獭捕捉到鱼后将捕获的鱼排列在岸边展示,似乎要先祭拜一番后再享用。

鸿雁来丨第二个五日,此时南方天气暖,大雁自南向北飞。候鸟是随着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幻而往来,以适应气候。

草木萌动丨第三个五日,天地间阴阳交泰,出现生机,草木乘此生机,开始萌动。注意是“萌动”,还没有“萌芽”呢~

雨水花信

雨水三候对应的花信是: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一侯菜花

二候杏花

三候李花

“风有信,花不误,岁岁如此,永不相负。”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的8个节气二十四候里,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


图|中国园林博物馆

雨水习俗

占稻色:“爆米花”里说丰年

那时的农耕水平低,靠天吃饭。因为水利不发达,所谓靠天吃饭,主要是指下雨。比如谚语“雨水阴寒,春季勿会旱;雨水日晴,春雨发得早”,还有“雨水淋带风,冷到五月中”,甚至还有预测一整年的,“雨水有雨,一年多水”。总的来说,“雨水节下雨”是好兆头。于是古人想尽办法,希望能把天气弄准。除了兴修水利之外,雨水节气期间“占稻色”就成为一种试图把握农事的方法。“占稻色”最晚宋代就有了,自宋代开始,吴、越民间便有正月十三、十四“卜谷”的习俗,将糯谷放到锅中爆炒,以谷米爆白多者为吉。

关于“占稻色”,古籍中记载详实的,当属元末明初娄元礼的《田家五行》。此书中记载了当时华南稻作地区的习俗:“雨水节,烧干镬,以糯稻爆之,谓之孛罗花,占稻色。”意思是通过爆炒糯谷米花预测稻谷的成色,从而占卜这年稻子收获的丰歉情况。成色足,意味高产;不足,意味低产。那么,怎么判断成色足不足呢?就看爆出的糯米花多少。爆出来白花花的糯米越多,这年稻子收成就好,反之,收成就糟糕。

撞拜寄:认门干亲好成年

在雨水节民俗中,干爹、干妈是与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寄寓了父母对子女深沉的爱,称为“撞拜寄”。“拜寄”在北方也称“认干亲”,南方多称“认寄父”“认寄母”等。按行为特征来说,这是一种民间的保育习俗。过去,川西地区在雨水节就有“撞拜寄”的习俗,这天不管下雨还是天晴,天刚亮,雾蒙蒙的大路边,就有一些年轻妇女,手牵幼子,等待第一个从面前经过的行人。一旦有人经过,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便拦住对方,把儿子或女儿按在地上,磕头就拜,给对方做干儿子或干女儿。

后来,有的地方干脆设定一个专门场所。父母手提好酒好菜,带着孩子去找能当干爹的对象。如果希望孩子长大有知识,就拉一个文人做干爹;如果孩子身体瘦弱,就拉一个身材高大强壮的人。大多被认的人都会爽快答应,因为一来这是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二来多子多福嘛,自己的命运也会因此好起来的。古时候自然条件、医疗条件都差,幼童健康成长的概率较低。这种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习俗,是希望借助、联合社会与自然的力量,共同呵护儿女成长,有大爱存焉。

龙抬头:回到娘家把假休

雨水节与春龙节密切相关。民间把农历二月初二定为春龙节,认为这天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谚语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天北方大部分地区,家家一大早就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便烧香上供。人们把这种仪式称为“引田龙”。家家户户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意为“挑龙头”“吃龙胆”。

明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比如起床后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不懂针线,就是怕扎了龙眼睛。有的地方不洗衣服,是怕伤了龙鳞。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重要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经出嫁的女儿,所谓“二月二接宝贝儿”。这要数老北京人的礼数多了。正月里姑奶奶不能住在娘家,初二回娘家拜年后晚上也得回婆家睡。但二月二这天,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十天半个月。这一天,大家都要理发,希望走好运,而给小孩理发就叫“剃龙头”。

雨水养生

饮食:去湿气宜食粥。

《黄帝内经》说,“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但肝木易克脾土,稍有不慎容易损害脾胃。同时,因为降雨的增多,湿气加重,湿邪易困扰脾胃,所以,在这一时期,一定要注意对脾胃的养护,健脾利湿。

养生忌寒食:除了薏苡仁党参粥之外,能祛脾湿的食物还有很多,如茯苓、芡实、小米、胡萝卜、冬瓜、莴笋、扁豆、蚕豆、鲫鱼等。在日常饮食中,我们要多吃这类食物。

睡眠:养生眠食最重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将睡眠称为“眠食”。曾国藩有“养生之道,莫大于眠食”的名言。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睡得香”为健康的重要客观标志之一。研究表明,睡眠是人类自身对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有效调节。

《黄帝内经》载:“人卧血归于肝”,而在春季应“夜卧早起”。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流经肝脏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强肝细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并加快蛋白质、氨基酸、糖、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代谢,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抵御春季多种传染病的侵袭。

雨水诗词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图|中国园林博物馆

一帘新雨后,人间又逢春!
今日雨水
让我们一起等雨落,迎春来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