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理论和史料载已确证黄梅戏起源地,研究者再望文生义只能说是无知
专家理论和史料载已确证黄梅戏起源地,研究者再望文生义只能说是无知
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其起源地一直备受关注。著名黄梅戏音乐家、理论家王兆乾先生的研究,结合《怀宁县志》等历史文献的记载,为我们揭示了黄梅戏与灯戏的密切渊源关系,证实了黄梅戏起源于安徽安庆地区的灯戏这一重要结论。
著名黄梅戏音乐家、著作家、理论家王兆乾先生于1991年在《黄梅戏艺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灯·灯会·灯戏》的专题论文,文中明确指出:“黄梅戏是采茶——花鼓戏系统的成员,也是灯戏。”(第64页),王兆乾先生还在《黄梅戏的形成及其在安庆的发展》文中说:“黄梅戏在安庆农村盛行,大致在徽班晋京之后。由于徽调备受各地欢迎,徽班艺人相继外流,黄梅戏乘机而起,逐渐走出灯会,进入乡村市镇,最后进入安庆。”王兆乾先生的这些论述表明,安庆地方戏——黄梅戏与灯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为进一步探讨黄梅戏的起源,我们可以从安庆地区的相关历史记载中寻找线索。
道光五年(1825年)的《怀宁县志》风俗志中记载:“人日……乡村灯戏率以是夜出焉。自人日至元夕,乡中无夜无灯,或龙、或狮、或采茶、或走马,第取磔攘之意。”这段记载明确提到了“采茶灯戏”和“走马灯戏”,表明早在道光五年之前,怀宁地区的“采茶灯戏”和“走马灯戏”已经形成并流行。这说明,黄梅戏作为灯戏的一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
灯会是中国农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聚族而居的农民,生活简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娱乐方式较为单一。一些自然村以宗族为单位,在祭祖、祭社时进行小型的驱疫祈年活动。而对于规模较大、耗资较多的祭祀活动,则通过“会”的形式进行。灯会则是聚集一方数社或更多的人力、财力,以求一方安泰的娱神活动。灯会的演出具有季节性和封闭性,通常在宗族或周边范围内举行,即使现代交通发达,也很少跨越更远的路程去演出。也就是说灯会就是一个地区的垂直平台。而灯戏则是依附于灯会这个平台上的“歌舞演故事”的演艺形式,通常使用本土方言演唱,其传播方式与灯会相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可以说,灯会是地方戏曲的起源平台,灯戏的形成标志着本地声腔的产生并成熟。此后,即使有其他地区的声腔传入,也只能视为对本地戏曲的吸纳,与本地戏曲的起源及形成无关。
《怀宁县志》还记载了本地灯会(即观灯)风俗的传承。道光五年《怀宁县志》风俗志中提到:“启、祯之际,淫侈日长,始于大家,华糜相尚,竞渡、观灯,趋走如鹜,糜费无算,閭阎之民,转相倣傚……”这一记载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怀宁县志》风俗志中的描述:“昌启以后,淫侈之俗日长,始于大家,华丽相尚……即如竞渡、观灯,趋走如鹜,糜费无算,閭阎山泽之民,转相倣傚……”意思相同。这些史料表明,明末时期,怀宁(当时安庆与怀宁府县同治)的社会风气日渐奢靡,豪门大户竞相攀比,竞渡、观灯等民俗活动盛行,民间也争相效仿。
关于明末的灯会,明末被后人称为“皖上曲派”鼻祖的阮自华所著的《雾灵山人诗集》中收录了两首描绘安庆灯会的诗作:《庚戌里居灯夜踏地行》和《十六日社聚江廛观张灯作伎得偏字》。这两首诗不仅记录了明末时期安庆灯会的盛况,还反映了士大夫文化对民间活动的影响。诗中通过“踏歌”“绝调”“名倡”等关键词,展现了当时灯会歌舞表演的奢华与繁荣,同时也揭示了士大夫家族的节庆习俗如何逐渐流入民间,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诗作为安庆灯戏的起源提供了“歌舞”“声腔”等重要源泉,正是安庆地方戏源起的根源。
从王兆乾先生的论述到道光《怀宁县志》的“灯戏”重要记载,再到康熙、道光《怀宁县志》中有关怀宁“观灯”风俗的传承相关记录,以及阮自华的灯会诗作,描述安庆本地声腔及歌舞进入本地灯会,这也就是安庆地方戏的源点。证实了黄梅戏源于明末安庆(安庆时与怀宁府县同治)的灯会,是灯戏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一系列的史料证据链不仅揭示了黄梅戏的历史渊源,也为研究安庆地方戏曲——黄梅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