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孩子,都是"陪"出来的,这4个黄金法则,暑假父母拿来就能用
优秀的孩子,都是"陪"出来的,这4个黄金法则,暑假父母拿来就能用
"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心理学教授吉尔博特的这句话道出了陪伴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表示:"打死我也没让我的孩子住校,就算我和妻子为此会很辛苦,比如早晚要接送等,可能会付出很多,但人生不正是这样吗?"孩子的成长是一条无法回头的单行道,如果父母不能及时给予陪伴,不仅会让原本亲密的亲子关系变得陌生,也会把孩子变更好的可能一并抹除。
真正优秀的孩子都是父母陪出来的
美国的一个教育机构曾经做过一个调研,主题是"哪些因素促使孩子在学习能力测试上得高分"。他们惊讶地发现,智商、社会条件甚至经济地位,都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影响最大的是父母的陪伴,所有得高分的孩子都经常与父母一起吃晚饭。
被誉为"华人家教典范"的教育家刘墉就养出了一对十分优秀的儿女。儿子刘轩,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还是茱莉亚音乐学院的高材生,拿过综艺节目《我是演说家》第二季的总冠军。女儿刘倚帆,14岁获得美国"总统奖",18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工作3年后,又以全额奖学金考入世界顶尖的沃顿商学院。
在陪伴女儿时,刘墉就更温柔了。他会给女儿化妆,陪她一起玩过家家;女儿练琴,他就举着乐谱当乐谱架;带女儿做科学实验,培养她的学习兴趣......就这样,在父亲的陪伴下,两个孩子变得独立、乐观且自信。
正如英国教育思想家托马斯·阿诺德所说:"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无声的老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榜样,强有力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到中学毕业,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在家里的,而这段时期,正是培养他们三观、塑造他们性格最关键的时期。
陪伴≠陪着 错误的陪伴方式,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显示过这样一个数据:在陪伴孩子时,有49%的家长从不参与孩子正在做的事。其中,47.6%的家长会"兼职"做家务,38.4%的家长会经常"看朋友圈、刷微博"。这种陪伴缺少爱的流动,只是一种"形式陪伴",对孩子来说只是一种干扰。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存在性焦虑":指的是因为强烈的情感忽视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反映到孩子身上,就是指当孩子从父母那里找不到存在感,只能感受到敷衍和冷漠时,他们会觉得孤独、无助,甚至感觉自己不被爱。
然而父母好像总是意识不到这些问题,甚至还给自己找到了一个个"看似合理"的理由。生活中,常听到有父母抱怨"我工作那么忙,哪里有时间陪着孩子","我不挣钱,孩子喝西北风吗","我都那么累了,怎么就不能玩手机放松了"......
但就像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曾说的:"如果你认为教育的成本太高,试试看无知的代价。"没有一份工作能把人的24小时都赔进去,区别只在于重视或者不重视。如果把孩子当成一份重要的工作,或是一个亟需维系的老板,再忙也能抽出时间。
父母掌握这四个黄金法则 孩子健康又自信
作家饶雪漫说过:"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教育不过是不同方式的陪伴。"家长一定要注意,陪伴也是讲究方法的。低质量的陪伴,不仅起不到效果,还会使整个家庭陷入无意义的内耗。高质量的陪伴,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的同时,让家庭氛围也变得温馨和睦。
- 稳定情绪,是提高陪伴质量的前提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孩子就是父母情绪的接收器,当父母不安时,孩子就会立即警觉,当父母放松时,孩子立即感到愉悦。"家长每天忙于工作,疲于奔命,情绪上自然是紧绷的,就像一个即将爆炸的火药桶。在面对顽皮或是不听话的孩子时,稍不留神就会爆发,在责骂中很容易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
长此以往,孩子在家中会变得越来越胆小、内向,产生很多负面情绪,影响身心健康。因此,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爆发前好好想想,你每天之所以这么辛苦,不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吗?那就好好呵护、陪伴着孩子,不要让他还未长大,就先接收到来自父母的恶意。
- 积极互动,是搭建亲子关系的桥梁
在育儿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名词,叫做"黄金一小时"。即在孩子睡觉前的一个小时,家长若是能与孩子进行互动,将会有翻倍的效果。这个词套用在其他几个时间段也同样适用,例如送孩子上学的路上、接孩子放学回家的路上等,时间虽然不长,但能对亲子关系起到良好的维护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首先,互动的内容应是孩子喜欢和感兴趣的,例如有没有遇到有意思或者困难的事,听听孩子的想法,不要急于询问学习进度,会导致孩子的分享欲骤减;其次,互动的过程应该是无杂念的,即父母一定要放下手机、放下不太重要的事,专心的与孩子交流,给予积极的反馈,才能让这个互动真正产生效果。家长一定要明白:高质量的陪伴,不在于时长,而在于是否走心。
- 深入交谈,给彼此充分了解的机会
犹太人有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叫"海沃塔"教育。指的是父母在与孩子聊天时需要关注的三个焦点,包括倾听和表达、探索和聚焦、支撑和挑战。在犹太人家庭里,他们会把每周末定为家庭聚餐日,在当天的餐桌上,重要的不是吃饭,而是与孩子间的深度交流。只倾听,不评判;只表达,不指责;只反思,不说教。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我们同样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根据空闲时间,安排每周一次或每月一次的家庭谈心日。在谈心日当天,父母和孩子畅所欲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真诚坦然,彼此信任。只有真正进行了深入交流,父母和孩子才能做到相互理解,互相体谅。最好的家庭教育,永远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为更好的人。
- 适当留白,给孩子自我探索的空间
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哥德法勃说:"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爱。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如友,这才是亲子关系的一剂良药。"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们开始渴望独立,想要拥有自己的空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但比较可悲的是,部分家长或是出于担心、或是想要控制,迟迟不愿放手,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甚至酿成悲剧。
家长一定要懂得换位思考,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也有自己的隐私,也需要被尊重、被平等对待。其实,学会放手也很简单。进孩子房间时敲敲门,等孩子同意了再进;不随意翻孩子的东西;尊重他的交友权,允许他和朋友出去玩;认同孩子的爱好,不要唯学习论......给孩子一个游刃有余的机会,也是给彼此一个进退自如的空间。
"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有一只温柔的手在引导他前进,而不是用脚去踢他的胸脯。那么,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它的使命。"波兰作家显克维支的这句话道出了陪伴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父母就是孩子的命运,父母的眼界决定着孩子的未来。趁还有时间,多陪陪孩子吧。不要等到一切已成定局,再来感叹时光错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