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园林景观设计?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园林景观设计?
我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国际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迹。我国的造园艺术,以寻求天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然后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浸润着我国文化的内蕴,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质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日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美丽事业。
文化传承的概念和特点
园林景观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和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文化传承是指将一定的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能等传承下去的过程,它包含着对历史和文化的认知、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等多重意义。
文化传承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化传承是一种代际传递的过程,需要从老一辈向新一辈进行传承。其次,文化传承是一种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不断地积累、继承和发展。第三,文化传承是一种多元的过程,需要充分考虑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的特点和需求,确保文化传承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最后,文化传承是一种创新的过程,需要在传承中融入新的元素和思想,促进文化传统的创新和发展。
在园林景观规划中,文化传承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园林景观的规划需要考虑当地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中国园林的特点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筑山: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缩移摹写。‘一拳则太华千寻’
理水:山嵌水抱,对自然界河泉湖涧等的艺术概括。‘一勺则江湖万里’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有机融合
建筑和山水、花草有机结合,彼此协调达到人工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天人合一境界。
三、诗画的情趣
诗文的某些场景、境界以具体的形式再现出来,还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序列、手法来进行园林设计。
四、深邃高雅的意境
运用文学修辞、艺术表现等手法,创造园林意境。
运用空间创造深远的意境。
融情于景、触景生情。
文化传承与园林景观规划的关系
园林景观规划是指对园林景观的布局、设计和建设等方面进行规划,以实现其美学、文化、环境和社会功能的协调和统一。而文化传承则是园林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其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
首先,园林景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特色,将其融入规划中,以保护和传承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例如,在规划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地文化传统的要求,选用合适的植物、材料和建筑风格,使园林景观更具当地特色和文化内涵。
其次,文化传承对园林景观规划的实施和维护也具有指导和推动作用。园林景观规划的实施需要有一定的文化传承理念和方法,例如采用古法园林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以实现园林景观的历史性和文化性。同时,文化传承也能够推动园林景观规划的创新和发展,引入新的文化元素和理念,以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
最后,园林景观规划与文化传承的关系还体现在其对社会的意义和作用上。园林景观规划和文化传承的目的都是为了传承和保护园林景观的文化价值,使其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如何将中国传统风格更好地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当中?
一、顺应自然,因地适宜的和谐
中国道家思想秉承“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期间就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和谐,所以在对景观的中国传统风格的设计当中,要注意因地适宜,设计做到不牵强,不做作。给人以舒适的观赏感觉,典雅而不失大气。
二、地域性文化传承
中国各个地区拥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需要将其地域文化与设计相结合,结合优秀的本土文化。进行有创造性的设计,这样可以更好地表现其地域风格,例如西安大雁塔的广场设计中就融入了中国脸谱、中国结、剪纸以及一些反应当地民俗的雕塑。
三、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在景观设计中,渐渐融入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雕刻、篆刻、传统绘画、书法等,例如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贝聿铭将苏州园林风格与现代设计手法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其中假山墙的设计,“以墙为纸,以石为绘”从山水诗词中获得启迪,将其融入在设计中,使空间创造同人与自然巧妙地相结合,体现写意与写实,自由与规整和谐统一的效果。
文章来源:广东省建科建筑设计院,hotiso,创行合一规划院汤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