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晋文公流亡归来后,为何不追究二十年前的旧仇?这才是帝王心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晋文公流亡归来后,为何不追究二十年前的旧仇?这才是帝王心术。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32658932_121288924

春秋时期的故事,总是充满了戏剧性。一个流亡王子,辗转他乡十九年,终于回到故土继承王位,按照一般人的想法,肯定是要大开杀戒,狠狠报复那些曾经迫害过自己的人。但晋文公重耳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追究旧仇,反而重用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史记·晋世家》记载了一个有趣的细节。重耳回国后,有人建议他处死里克。要知道,这个里克可不是一般人,当年正是他“奉命”追杀重耳,还射伤了重耳的眼睛。结果重耳非但没杀他,反而说了句让人意外的话:“他是忠臣,当年是奉命行事,如今若以此杀他,岂不是让天下人寒心?”

且慢,真的这么简单吗?

《左传》中记载了一个细节:重耳在流亡期间,曾对随行的介子推说:“他日我若位居君位,必与子分国。”可等他真正登位后,却对前来求见的介子推视而不见。这让人不禁怀疑:所谓的“大度不记旧仇”,是不是另有隐情?

让我们先看看重耳流亡的经历。《国语·晋语》记载,他先后辗转狄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地。这些国家对他的态度可谓冷暖不一。有的像齐国,一开始对他很好,还要将女儿嫁给他;有的像宋国,对他爱理不理;更有甚者像郑国,差点把他饿死。

但有趣的是,重耳回国后对这些国家的态度,却和它们当年对他的好坏程度并不完全对应。《春秋》记载,他即位后第一个结盟的不是对他最好的秦国,而是曾经对他不冷不热的宋国。为什么?

答案或许在《左传》的另一处记载中。当时的宋国,虽然国力不强,但在诸侯中威望很高,是周天子册封的“宗主之国”。重耳选择先与宋国结盟,显然是看中了这一点。

再说回国内的情况。《史记》记载,重耳回国后重用狐偃、赵衰等人,这些人可都是当年参与驱逐他的“罪臣”。但仔细想想,这些人当年为什么要追随骊姬废太子?还不是因为他们在朝中有根基、有影响力吗?

《国语》中有一段对话很有意思。晋国大夫先轸问重耳:“为何不杀那些背叛您的人?”重耳答道:“善善与恶恶,政之大经。”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真实用意恐怕不那么简单。

我们知道,春秋时期的“卿大夫”们都有自己的封地和私军。这些人如果联合起来反对君主,那可不是闹着玩的。魏颗、狐偃这些人,在晋国都是“根深蒂固”的老臣,他们的家族在晋国经营了几代人。如果重耳一回来就大开杀戒,那这些家族会怎么想?

更重要的是,重耳流亡期间,这些大臣们在晋国经营了二十年,手中掌握着朝廷的各个部门。如果要有效统治国家,重耳难道不需要他们的配合吗?

《左传》记载了一个细节:重耳即位后,曾对大臣们说:“昔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生。”这句话表面上是要大家的支持,但实际上是在传达一个信号:只要你们现在认我这个君主,过去的事就既往不咎。

高明之处在于,重耳并没有把这些大臣们打成“两面派”,而是给了他们一个台阶下。你看,连里克这样“射瞎太子眼睛”的人都能被重用,其他人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但重耳也不是真的就把所有人都原谅了。《史记》记载,他在即位后不久就处死了骊姬的儿子卓子。这个举动看似残酷,但从政治角度来说却是必要的:骊姬集团的核心必须铲除,否则将来必成祸患。

至于那些曾经追随骊姬的大臣,重耳不但不杀他们,反而把他们拉到自己这边来。这就是高明之处:既显示了宽广的胸襟,又化敌为友,可谓一举两得。

有意思的是,《左传》记载重耳在流亡期间,曾在秦穆公面前说:“国家之兴,由贤人居位。”这句话现在看来,简直就是他日后政治思路的注脚:与其大开杀戒、另起炉灶,不如善用旧臣、以不变应万变。

当然,重耳的“既往不咎”也是有限度的。《国语》记载,那些在他流亡期间曾经帮助过他的功臣,比如随他流亡十九年的介子推,反而没有得到重用。这又是为什么?

答案或许在重耳对随行大臣说的一句话中。《左传》记载他说:“在外流亡时的诺言,不能与国事相提并论。”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无情,但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却是很务实的:流亡时期的私人情谊,必须服从于回国后的政治需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
晋文公流亡归来后,为何不追究二十年前的旧仇?这才是帝王心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