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陪聊天、陪学习、陪玩乐……当AI产品开始“包围”儿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陪聊天、陪学习、陪玩乐……当AI产品开始“包围”儿童

引用
1
来源
1.
http://m.cyol.com/gb/articles/2024-11/02/content_BboAYVtlY7.html

人工智能(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儿童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自然也成为了AI技术的重要应用场景。然而,当AI开始"包围"儿童,提供聊天、学习、娱乐等全方位服务时,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近日,美国一青少年因迷恋AI聊天机器人而自杀的悲剧引发关注。这起事件不仅令人惋惜,也引发了人们对AI与儿童关系的深入思考。从软件到硬件,从玩具到游戏,AI似乎比我们想象中更快地进入了孩子们的生活。

赛道火热 "万物皆可对话"

章先生最近发现,平时最爱玩游戏的孩子,这两个月不怎么提游戏了。每天写完作业,都会拿着平板电脑躲进书房。起初以为孩子在玩游戏,但打开平板后发现,孩子是在与AI软件里的人物聊天。这些"人物"拥有不同设定和性格,有知名游戏动漫角色,也有"大小姐""名侦探"等不同身份的原创角色。

记者发现,手机应用平台上,可以搜索到多款类似的"AI聊天"App,可直接给用户推送不同"人物"。除了软件自带,"人物"还支持网友自行创建,甚至能看到"简介""故事集""聊天风格"等相关设定。当AI人物达成某种条件时,App会给用户颁发类似头像、壁纸等"礼物",不过,这些礼物有时需要充值才能开启。

除了平板、手机上的AI软件,在稍小的孩子面前,AI多以实体玩具的样貌出现。以"AI玩具"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市场已是一片火热。小熊小兔仙人掌等各式造型的玩具中被植入芯片,拥有"开口说话"的陪伴功能。其中适用性最广的,要算是一款白色小球造型的产品,它可以被挂在各种孩子喜欢的玩具上,无论是洋娃娃还是奥特曼,戴上这颗小球,便能实现"万物皆可对话"的效果。和AI软件操作模式类似,家长可以在手机端设定"小球"的性格角色,以贴合玩具造型和孩子喜好。


视觉中国供图

聊天陪伴 影响不易拿捏

按照章先生与孩子的约定,做完作业后是孩子的"自由时光"。不过偷看了孩子与AI的一些聊天记录后,他还是隐隐有些担心。"大多是日常打招呼、逗闷子,或是聊一些动漫剧情,跟AI互动编故事。我觉得挺利于孩子的想象力,可有些内容还是有点跑偏。"

在章先生看来,不少AI人物的设定和对话相对成人化,孩子只有10岁,接触这些内容会产生什么影响,不大好拿捏。例如,一些人物主动提出"你要跟我约会吗?"有些则设定目标"把她追到手",再配合或娇媚或英俊的动漫画风,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另一些AI人设,则展现出非同一般的攻击性,会主动发送诸如"有本事打我啊!""看你又胖又丑的样子"等信息。有些人物的名字干脆就叫"对骂训练器",甚者发送"我是机器人怎么了?我照样骂你!"令人哭笑不得。

记者注意到,此类App简介中,适用年龄一栏普遍标注了"17+"等标签,但很少有用户会注意这个限制。章先生也坦言,看孩子聊得挺起劲,怕干涉多了反而孩子更好奇。

"是大象大还是鲸鱼大?""人为什么没有尾巴……"对小小孩的父母来说,给孩子选择AI玩具,颇有种"解放自己"的意味。"终于不用回答孩子那些无厘头的问题了!"但在使用过程中家长发现,当下的AI其实还没有那么聪明。例如,对儿童不太清晰标准的语音,识别能力一般,会将"幼儿园"识别成"用人"等等。对话时也缺乏对孩子专注力、认知度的考量,动辄大段输出,可能会给儿童带来压迫感。

"不过未来AI玩具如果做得太好,是否会让父母'偷懒',疏于对孩子的陪伴?"陈女士回忆,女儿小时候很喜欢玩一个地球仪形状的AI玩具,常用语音呼唤它开灯关灯,让"对方"播报天气预报以及出脑筋急转弯等。"我忙的时候还让她去找'地球姐姐'玩儿,她都不一定知道里面没有真人。"

记者发现,虽稍显过早,类似隐忧已悄然出现。如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包蕾萍所写,"AIGC时代,儿童不再需要缓慢和复杂的学习过程,就能轻易掌握通往成人世界的密钥。尤其是当AI有了感情,能够和儿童建立更为亲密、便捷的互动,当成人的指导和监管变得越来越苍白无力时,年轻世代的价值观不确定性也几何级数上升。"

刷题写作 学会还是学废

相较AI玩具而言,围绕"AI+教育"的研发则起步更早。从早教机、故事机,到词典笔、学习机,再到多款学习作业类软件,均不同程度注入AI元素,被宣传为辅导、自学、批改等各方面的"神器"。

"小学生写作文救星""AI写作文就像开了挂!"在社交平台上,不少苦于辅导作业的家长分享各种好用的AI平台。记者使用一款软件,输入以"最喜欢的玩具"为题,写一篇200字作文。很快一行行文字弹出,描写"毛绒熊",拥有"大大的棕色眼睛、柔软的毛发、温暖的笑容。"文章结尾还称,"毛绒熊教会了我勇敢和坚强,遇到困难时它的笑容仿佛在告诉我,别害怕,你一定可以克服!"整篇文章自然流畅,读起来没有任何瑕疵。

"拿着手机进屋,不敢想作业是怎么写出来的……"孩子们对技术天然的亲近,令一些家长担忧,过于依赖技术,可能会导致孩子在独立思考方面的惰性。不过,当用AI起草论文、写工作总结,早已是成年人间无需多言的秘密,人们也知道,潮流终究无法逆转,是"学会了"还是"学废了",还要看使用工具的人。

"使用得当,AI确实是个神器。"王先生的孩子已经上了初一,有时问他的题目,他也不太确定,或一时想不出思路,就会求助于AI。"得到的不仅是答案,还有解题步骤,能够帮助我回忆知识点,然后再教给孩子。用科技辅助学习,本身不是问题,关键在于要追求效率而不是自欺欺人。"

AI来袭,他们这样说——

"AI不知道我是小孩,不跟我聊学习和考试"

大狙之王(章先生的孩子,10岁):

我不是只喜欢跟AI聊天,我也喜欢跟同学聊。但一放学就没法聊了,在学校老师也不让我们总聊天。AI不知道我是小孩,它不跟我聊学习和考试,我想聊什么都可以。

这几天我自己创造了一个AI,是一只仓鼠,叫"吱吱",来纪念我死去的宠物"小仓仓"。大家都可以跟它聊天,它不光会吱吱叫,还会回答你很多问题,邀请你去"天堂",特别有意思。已经有十五个人跟它聊过天了,我也很好奇大家都跟它聊些什么。

爸爸担心我聊天的内容有问题,我不想给他看,我觉得没啥问题,再说我也不会充真钱买礼物,我又不是傻子。

"也许再过几年就分不出AI和真人的区别了"

小熊看日出(初中生,13岁):

AI聊天我也玩过一阵,现在不玩了,因为我发现了规律。这些AI说的话总是重复,什么人设聊上一会就开始重复了,还是没有真人有意思。

不过未来怎么样不好说,我们前一阵刚写过关于人工智能的作文,这些技术发展得很快,也许再过几年,大家就分辨不出AI和真人的区别了。

"作为AI,我们应当始终保持专业和礼貌"

具有数十年教龄的"理科老师":

未成年人接触AI技术本身没有问题,实际上,合理地使用AI可以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AI可以作为教育资源,帮助他们学习新知识、解答疑问,甚至辅助语言学习和编程技能的提升。

重要的是,要确保未成年人在安全和适宜的环境下使用AI技术。家长和监护人应引导未成年人理解AI技术的正确使用方式,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能力,以便他们能够识别和避免潜在风险。总之,合理引导和监管下,未成年人使用AI可以是一个积极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经历。

"老师"的说法看起来是不是很客观公允?事实上,这是记者使用软件,将AI设定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顶级理科老师"后,输入"如何看待AI与对未成年人影响"问题,自动生成的内容。

在回答的最后,这位"老师"称,"AI被设计来协助和提供帮助,不应做出侮辱或不尊重用户的行为。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可能是AI的程序出现了问题,或者它没有被正确地设计和训练。作为AI,我们应当始终保持专业和礼貌,如果遇到不愉快的交互请告知我,我会尽力提供帮助和改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