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合盛硅业的三抹“绿”
新疆合盛硅业的三抹“绿”
盛夏时节,新疆绿意盎然。在乌鲁木齐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另一种“绿”也在萌动。
6月24日,记者走进新疆中部合盛硅业有限公司的中控室,只见近百块大型显示屏一字排开,上面显示着还原、冷氢化等10个车间多晶硅生产画面。每块显示屏前,都有一位工作人员根据各环节的实时数据进行分析、汇总、传递。
显示大屏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个标准化的车间、一排排耸立的精馏塔、一条条盘旋的管道……这是新疆中部合盛硅业光伏产业链现代化工厂给人最直观的震撼。
第一抹“绿”,便是该公司中控室实现了全程无纸化、信息化、数字化运作。“中控室相当于‘智慧大脑’,所有车间的运行情况都会实时汇总到中控室,而各种控制指令也从这里发往各车间。”该公司中控室当班调度李志华说。
通过实时画面,记者发现各生产车间几乎看不到工人作业的场景。李志华解释,多晶硅生产集成了多个领域的科技成果,通过“智慧大脑”智能化调节各项参数,能实现各个车间协同配合,高效运转。
6月24日,新疆中部合盛硅业有限公司单晶硅棒车间,一根长达6米、重500多公斤的单晶硅棒“走”向下一条生产线。
当下,新能源、新材料是炙手可热的朝阳产业。硅基新材料作为新能源、新材料的基础原材料,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双碳”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
作为光伏产业的核心原材料,多晶硅的品质决定着光伏产品的性能和效率。新疆多晶硅产业起步较早,依托我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地域优势,其迅速崛起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重要供应商。2021年,合盛硅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400多亿元,在乌鲁木齐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多晶硅—单晶切片—电池组件·光伏玻璃—光伏发电”一体化全产业链园区。2023年11月,园区具备生产能力,其中多晶硅年产能20万吨,目前已释放10万吨,1条光伏压延玻璃生产线日产1000吨,产品满足光伏组件需求。
“在这儿,可以实现一块石英石到一块光伏组件的华丽转身。”该公司副总经理税东雪介绍,光伏产业链建成后,还可通过光伏发电和前沿的储能技术,解决园区工业用电,实现园区内绿色循环发展。
多晶硅下游的单晶硅棒车间是该公司的另一抹“绿”。走进单晶硅棒车间,就像走进一个整洁明亮的超级工厂,数百台单晶炉整齐矗立,颇为壮观。单晶炉顶的提拉头不停旋转,工人们有序忙碌着。在这里,高纯度多晶硅料添加精确配比的硼、磷、砷、锑等物质后,投料到单晶炉中,经过1500摄氏度以上高温熔解成液态,再经过50多个小时的工艺过程,才能“生长”为长达6米、重500多公斤的单晶硅棒。之后,单晶硅棒将通过下游工厂制成太阳能光伏板,最终汇聚成“蓝色海洋”汲取光能。
目前,该公司单晶硅棒2个车间年产20GW。单晶硅棒原料由自动搬运小车从园区多晶硅产业区经专用连廊运输至配料房装料,生产过程及在线检测自动化程度达80%以上,MES(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系统)全面覆盖,不光提升生产效率,也降低作业强度。
“我们还在单晶硅棒拉晶中设计了氩气回收工艺,使用过的氩气经管道回收后再净化循环使用,预计每年可节约氩气10万吨。”税东雪说。
还有一抹“绿”由智能化带来。与室外的炎热相比,光伏玻璃车间更加火热。在这里,记者看到生产玻璃自动化进入下一道工序,工人在控制室内操控完成原料的配比以及传输带运输。“这些玻璃会被智能系统实时检查,检查数据信息也会实时传输到中控室,实时保证生产及生产质量的稳定。”税东雪介绍,“我们使用全球最大的全氧燃烧光伏玻璃窑炉,全氧燃烧技术让我们生产更节能、更环保,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可达80%。这种技术生产出的光伏玻璃透光率更高,耐冲击性、耐候性更好。”
目前,合盛硅业正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综合应用场景。该公司正加快硅基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积极打造新疆绿色节能型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实现硅基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新疆工业经济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