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兵力硬刚十万雄师,合肥之战曹操和孙权谁技高一筹?
七千兵力硬刚十万雄师,合肥之战曹操和孙权谁技高一筹?
公元215年的合肥之战,是三国时期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孙权亲率十万大军进攻合肥,而曹操仅留下七千守军据守。在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中,张辽率领八百敢死队成功击退孙权大军,不仅奠定了张辽在魏国的地位,也深刻影响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这场战役爆发于公元215年,孙权亲率十万大军进攻合肥,与曹操麾下仅七千兵力的张辽、李典、乐进守军展开激烈交锋。
战前局势与曹操布局
公元215年8月,孙权率领十万大军直逼合肥城下。此时,曹操正在远征张鲁的途中,合肥城内兵力悬殊,仅张辽、李典、乐进统御七千守军。
曹操出征前,留下一封密函给合肥护军薛悌,叮嘱“贼至乃发”。孙权大军抵达后,薛悌等人打开密函,上面指示张辽、李典出城迎战,乐进守城,薛悌不参与作战。
曹操做出这样的安排,是基于攻打江东部队的实战经验。先出城冲击,可有效挫伤敌军锐气,为后续作战奠定优势。同时,曹操考虑到张辽、李典、乐进三人关系并不和睦,让其中两人出城作战,一人守城,既能避免内耗,又能使他们因职责所在而全力拼杀。
此外,曹操击败袁绍后推行的两项制度建设,为此次布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一,将官员家属迁至邺城作为人质,有效约束将领行为;其二,确立严格的赏罚制度,只论战功,不论苦劳,激励将士奋勇作战。
激战过程与战术运用
张辽看到密函后,立刻领会曹操意图。他深知曹操远征在外,等援军到来,合肥早已城破。唯有趁孙权大军尚未完成合围与布阵,主动出击,才能挫敌锐气,为守城创造生机。
于是,张辽连夜募集八百敢死队,杀牛犒赏,鼓舞士气。次日清晨,张辽身先士卒,披甲执戟,带领敢死队冲入孙权军阵。
此时,孙权大军因部曲众多、调动复杂,阵型尚未稳固。面对张辽的突然袭击,江东军队毫无防备。江东老将陈武战死,徐盛部曲溃散,幸得潘璋斩杀逃兵才稳住阵脚。
张辽高呼“我乃燕门张文远,谁来与我决一死战”,一路直插孙权司令部。孙权慌乱中逃至高处,以大戟自卫,其保镖拼死阻拦张辽。张辽虽未能擒获孙权,但成功突围。听闻还有敢死队成员被困,他又率数十人杀回,救出众人。
这八百人在孙权十万大军中纵横拼杀一上午,令江东军队士气大挫。此后,孙权大军虽在合肥停留十余日,但已无心再战,最终选择撤军。
战役结果与深远影响
孙权撤军时,为挽回颜面,留下精锐特种兵千余人及吕蒙、蒋钦、凌统、甘宁四虎将私兵断后。这一行动被张辽察觉,他立即率军出击,成功包围孙权。
魏军战斗力强劲,江东三猛将吕蒙、甘宁、蒋钦奋力抵挡张辽,凌统则负责护送孙权突围。凌统将孙权带出包围圈后,又返回阻击敌军,直至手下士兵全部战死才撤回。孙权逃至逍遥津时,发现桥南已被张辽派人拆除一丈多宽。危急时刻,孙权在随从鼓励下,策马助跑跃断桥,惊险逃生。
合肥之战后,张辽威名远扬,奠定了五子良将之首的地位,获拜征东将军,曹操亲临战场后还增派兵力。孙权则彻底丧失北进的信心与能力,江东全体进取派士气遭受重创,凌统多年培养的三百兵尖子全军覆没。
此役让孙权与江东诸将清醒认识到,与魏军野战和攻城几乎毫无胜算,除非曹操麾下猛将死伤殆尽,否则北伐难有希望。与此同时,关羽在襄樊战场已将曹仁逼入绝境,取得汉水制水权,且专心修筑江陵和公安城防以防备孙权。
合肥战败的消息传到江陵,关羽知晓孙权实力与野心,得以放心腾挪兵力准备北伐。孙权面临北有强敌、西有防备的艰难处境,东吴政权拓展空间受限。在这种困境下,吕蒙向孙权献策,鉴于北面难以进取,西面刘备虽强,但荆州军家属多在江陵,且刘备曾有被偷袭而全军崩溃的经历,可考虑偷袭荆州。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鲁肃去世,再无人劝孙权等待时机北上,吕蒙开始实施其计划,为后来影响三国战略走向的荆州之战埋下伏笔。
合肥之战作为一场军事上的经典对决,深刻改变了三国各方的战略态势,成为影响三国历史走向的关键转折点,其意义深远,值得后人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