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涨知识!最经典的关于鸡的诗词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涨知识!最经典的关于鸡的诗词

引用
环球网
1.
https://m.huanqiu.com/r/MV8wXzEwMDM4OTg1XzE5MjhfMTQ4NTY5NDgyMw==?__from=cambrian

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象征意义。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以鸡为题材创作诗词,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精选了多首关于鸡的经典诗词,通过解读这些作品,展现了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象征意义。

诗词精选

《鸡》

【唐】崔道融

买得晨鸡共鸡语,
常时不用等闲鸣。
深山月黑风雨夜,
欲近晓天啼一声。

小新:诗人以桀骜不驯的雄鸡自喻,用不着像平凡公鸡一样天天啼叫,只需在深山月黑风雨之夜,在晦明难辨之际,就那么高啼一声,“雄鸡一声天下白”,人们就会知道,黑暗已经过去,黎明即将到来!

《鸡》

【宋】张继先

鸡德灵居五,峨冠凤彩新。
五更大张口,唤醒梦中人。

小新:《韩诗外传》:“鸡有五德:首带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敌敢斗,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信也。”

《题金鸡报晓图·其二》

【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
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
一叫千门万户开。

小新:凤凰是华夏族的图腾之一,而鸡则是凤凰的比较重要的取材对象之一,按《说文》所言,鸡是将自己的长喙尖嘴贡献给了凤凰。《乐叶图》称“凤凰至,冠类鸡头”,这是说凤凰头上的冠类似于鸡冠。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小新:整首诗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全诗语言明净,情景交融,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

【宋】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
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
忽忆故人今总老。
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小新:王安石晚年这首山水词所表现的是一种恬静的美,词中反映出他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对世途感到厌倦,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动辄借自然景物以抒发自己的幽怀。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小新: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全词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小新: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主客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

《蝶恋花·月皎惊鸟栖不定》

【宋】周邦彦

月皎惊鸟栖不定。
更漏将阑,轳辘牵金井。
唤起两眸清炯炯,
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
去意徘徊,别语愁难听。
楼上阑干横斗柄,
露寒人远鸡相应。

小新:这是一首写离情的词。将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表达得历历如绘。破晓时别离情状,缠绵悱恻,写情透骨。两人执手相别后,惟见北斗横斜,耳边晨鸡唱晓,内心益觉酸楚。

《满庭芳·归去来兮》

【宋】苏轼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
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
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小新:这首词于平直中见含蓄婉曲,于温厚中透出激愤不平,在依依惜别的深情中表达出苏轼与黄州父老之间珍贵的情谊,抒发了作者在坎坷、不幸的人生历程中,既满怀悲苦又寻求解脱的矛盾双重心理。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小新:这首诗深入浅出,自然流畅,富含哲理,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

《更漏子·背江楼》

【唐】温庭筠

背江楼,临海月,
城上角声呜咽。
堤柳动,岛烟昏,
两行征雁分。
京口路,归帆渡,
正是芳菲欲度。
银烛尽,玉绳低,
一声村落鸡。

小新:此词意境蕴藉,层次分明,语言贴合温词造语精工、密丽浓艳的风格,写闺中女子怀远深情。全词通过倚楼望远,触景生情,遐想思人的布景转换,刻画了主人公的离情之深、相思之苦、怜人之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