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前,不仅只是海虹,这几种贝类也要谨慎食用!
9月以前,不仅只是海虹,这几种贝类也要谨慎食用!
随着夏季的到来,海虹等贝类的食用安全问题再次引发关注。近期,北方部分地区出现因食用海虹导致中毒的案例,相关部门检测发现海虹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超出安全标准2倍以上。本文将为您揭示海虹中毒的原因,并提供相关贝类的安全食用指南。
如果您是一名海鲜爱好者,那么海虹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海虹是北方常见的一种食用贝类,其黑褐色的贝壳具有很高的辨识度。海虹不仅味道鲜美,还拥有出众的繁殖能力,因此在海边的礁石上使用工具就能轻松收获。在海水退潮时,偶尔还能在海边的沙滩上捡到它们。
然而,最近北方一些地区发生了因食用海虹引起的中毒事件。根据近期的检测结果显示,当前阶段海虹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已经超出正常安全限量标准的2倍以上。特别是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在山海关区海域采集的样本中,发现所有海虹都含有超标的毒素,其中一只海虹的毒素含量更是达到安全标准的4.68倍。唐山、秦皇岛等地已对海虹等小海鲜下达了“禁食”令。
为了保障公众安全,海洋渔业部门加强了海上和码头的检查,禁止渔民捕捞海虹。同时,秦皇岛市市场监管部门要求食品商家停止销售海虹及相关产品。
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的警觉:为何原本容易获取的海边小海鲜突然变得有毒?这种毒素究竟从何而来?
原来,这与海虹的摄食习性密切相关。海虹以藻类为食,随着夏季气温升高,一些有毒藻类在海虹体内积累毒素。研究表明,气温越高,海虹体内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也相应增加。而这种毒素对海虹本身无害,但人类食用后,毒素会在体内迅速释放,引发中毒反应,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停止。
麻痹性贝类毒素的产生具有季节性规律。通常,每年3月底开始,随着气温上升,海虹体内的毒素含量逐渐增加。4至6月期间,海水中大量有毒单细胞藻类繁殖,被海虹等贝类摄食后,毒素便在其体内蓄积。这些毒素非常顽固,即使经过高温烹饪也无法完全消除。
一般来说,到了6月份以后,海虹体内的毒素含量会降至安全限量值以下。但考虑到毒素需要一定时间进行代谢和排泄,建议在6月之后再等待2个月,即过了8月份,到了9月份以后再食用海虹更为安全。
那么,除了海虹,其他以藻类为食的贝类如扇贝、生蚝、毛蚶等是否也会存在类似问题?事实上,在大规模有毒藻类爆发的情况下,许多海洋生物都可能含有毒素,这种影响已远远超出贝类范围。特别是对于过敏体质人群,更需格外注意。
唐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关于谨慎食用毛蚶、海虹等贝类的安全警示》指出,每年5月至8月,河北沿海地区常发生赤潮,其中大量有毒藻类成为贝类的食物来源,导致毒素在贝类体内蓄积,人食用后可能发生中毒事件。因此,提醒公众注意防范因食用毛蚶、海虹等贝类引发的食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