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湖的先生们
白马湖的先生们
白马湖,这片位于钱塘江尾、会稽山北的一平方公里不到的湖泊,承载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段独特而珍贵的记忆。从朱自清到夏丏尊,从丰子恺到朱光潜,一群奔走于天南地北的文人学者,在这里留下了他们最难忘的时光。
从远处俯瞰春晖中学与白马湖
白马湖的传说与自然之美
白马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年间,关于其名字的由来,流传着多个版本的传说。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创湖之初,潭水深不见底,边塘总是崩塌垮陷,老百姓便以白马祭之,祈福风调雨顺。另一个版本则与晋时周鹏举有关,据说他因思念故地的这片湖泊,千里迢迢骑白马折返,未料径入湖中不出,时人以为地仙,白马湖之名由此而来。
在文人笔下,白马湖更添诗意与情愫。夏丏尊对白马湖的冬天情有独钟,他回忆道:“白马湖冬天的情味是我所经验的头一个,也是最深的一个。”朱自清则被白马湖的自然美景所吸引,他写道:“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
春晖名人故居馆背靠象鼻山,面临白马湖 图源:“绍兴文旅发布”微信公众号
文人雅集与精神家园
百年前,一群文人学者在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任教或讲学,他们在这里留下了无数雅集趣事。丰子恺的“小杨柳屋”是老友常聚之地,每当下课或是放假,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等人都爱往这里凑。夕阳落下,丰子恺总会将一张八仙桌抬至院子,放在天井的杨柳树下,打开绍兴黄酒坛,再端出笋煮豆、霉千张、炒螺蛳。几人望着空蒙的湖山,听着松涛阵阵,举杯畅饮、感怀国事。
这段时期,白马湖不仅见证了文人名流吟诗作赋、畅谈欢聚的温馨时光,更镌刻了风雨飘摇年代里,彼此相互依偎、同进同退的风骨情谊。比如,见挚友李叔同在宁波睡的是大通铺、吃的只有咸菜,房内还有臭虫爬过,夏丏尊实在于心不忍,坚持邀请他去白马湖的春社小住几日。因其已剃度出家,日日以吃斋饭为乐,而且过午不食,同住湖畔的好友们便卡着点送素菜过去。
春晖中学一景,图中雕像为春晖中学创办者经亨颐 图源:“浙江省春晖中学”微信公众号
文化传承与教育革新
白马湖之于先生们,是静谧的文化圣地,也是独有的记忆符号。他们在这里创办了《春晖》《我们的六月》等文学刊物,创作了一批经典作品,被后人称之为现代散文“白马湖派”。朱光潜就是在朱自清、夏丏尊、丰子恺等人的鼓励下,写成了作品《无言之美》。
先生们之于白马湖,是彼时的开蒙之光,更是如今的人文之韵。他们秉持“学生中心”“美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开创了“北有南开,南有春晖”的高光时刻。一大批大家被请来讲学,像蔡元培、黄炎培、胡愈之、陈望道、叶圣陶等,都带来了新潮的思想。正因此,经典话剧《雷雨》的首演就是在春晖中学的校庆纪念会上。
而今,白马湖仍荡漾着涟漪,春晖校园依旧书声琅琅,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深刻地烙印了先生们的风骨神韵,激励着后来者继往开来。倘若泛舟于湖心,闲步在老宅,或许还能同诸位先生对话上几句,问问其是否还记得白马湖的快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