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钻牛角尖很固执怎么办?
孩子爱钻牛角尖很固执怎么办?
"幸福e家课堂"是采取视频录播的形式,为家长提供线上家庭教育讲堂,围绕家庭教育相关问题,帮助广大家庭建立空中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家庭教育的幸福感。
孩子爱钻牛角尖怎么办?
有些孩子在做事时会很较真,只要自己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坚持到底。这本来是一个好习惯,但是如果过度的固执、爱钻牛角尖,思维会相对固化,很难听进其他人不同的意见,比较缺乏创造力和灵活性。同时会认为自己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很难融入群体,影响人际关系。
理解孩子爱钻牛角尖、固执的原因
一种认知特点,喜欢探究问题的本质
有时候,爱钻牛角尖未必是一件坏事,比如一些孩子天生对事物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他们喜欢探究问题的本质,并且一旦认定某个观点,就不会轻易改变。
在学习上的“钻牛角尖”,可能变现为孩子在学习中遇到难题一定要把它解决掉的习惯,是一种不服输的精神。
孩子信心不足,缺乏安全感
孩子成长过程中总是被批评和打击,导致孩子自信心不足,缺乏安全感,孩子会焦虑、担忧出错或失败,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在生活和学习上会表现为追求完美,对自己过于苛求。因此,在面对不确定的事物时,会过度关注细节、拖延行动,通过坚持己见追求“完美”,一方面寻求一种控制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避免被批评、否定和打击。
感情需求,希望得到肯定和认可
孩子天生渴望与人产生联结,尤其是父母。孩子就像渴望水和食物一样,渴望被父母看见和认可,孩子几乎一辈子都在努力做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
所以家庭教育中,家长如果认为孩子可以做得更好,或者担心孩子会骄傲,经常吝啬肯定和认可,孩子就会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就可能以钻牛角尖、固执的方式来要求自己达成父母认可的标准。
周围环境的影响
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的某些因素也可能促使孩子形成爱钻牛角尖的行为。例如家长或者老师忽略孩子努力的过程,只以结果论英雄;家长过于保护孩子,过多关注孩子行为的细节;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家长过于追求完美,没有教会孩子保持灵活性,接受各种可能的发生等等。
以上原因都可能导致孩子形成爱钻牛角尖、固执的行为习惯!
家长的应对策略
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是指能够理解和体会他人的情感和想法。通过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
我们会发现当家长过于急躁想要改变孩子的时候,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利,有时候即使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做法有问题,也不肯承认,甚至会更执着。
这也提醒家长需要掌握一定的共情能力和沟通技巧,保持开放的态度与孩子交流,逐渐打开心扉。具体做法如下:
倾听和回应:当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家长认真倾听,表示理解和认可,避免直接否定、批评、建议。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和尊重,更愿意接受他人的意见。
换位感受: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让孩子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理解不同的观点,不同人物的情感和动机。
建立安全感,及时肯定和认可孩子
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和包容的成长环境。爱钻牛角尖的孩子往往需要更多的自由空间和时间去探索和成长,家长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让他们有机会去尝试,从而学会成长和进步。
在家庭环境中,孩子感受到安全和温暖,才能够更好地建立安全感。其次,及时肯定和认可孩子,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使他们更愿意接受挑战和改变。
增强孩子的自我认知,培养多元思维
帮助孩子增强自我认知,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特点,从而更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多元思维可以帮助孩子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减少思维的局限性。培养方法可以通过阅读、旅行、参与不同的活动和项目,让孩子接触不同的文化和观点,开阔眼界。
还可以鼓励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孩子站在不同的时间、空间、角色等角度看待问题,理解事情,开拓视野格局。
建立规则和界限
适当的规则和界限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和团队合作,从而减少钻牛角尖的行为。
在家庭和学校中,可以制定一些明确的规则,例如在讨论中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发言权,必须尊重他人的观点等。父母和老师应以身作则,展示尊重和开放的态度,成为孩子的榜样。
总结
家长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宽容,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走出思维定式的误区。当孩子有了思考和行动,孩子就会从固执的怪圈里把自己释放出来,思维也会变得更灵活,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