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油墩子:从汪曾祺笔下走来的传统小吃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油墩子:从汪曾祺笔下走来的传统小吃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625993

苏南苏北一带有一种传统小吃,名唤油墩子。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繁花》里,湖西针织厂的范总吃着油墩子在上海蹲守商机的情景,令人印象深刻。

油墩子的历史有多悠久或已无从考证,只知道高邮籍作家汪曾祺先生不止一次提到过这种小吃,并简略予以描述:“白铁敲成浅模,浇入稀面,以萝卜丝为馅,入油炸熟。”

汪曾祺是在一短篇小说里做如此介绍的,篇幅不容许将这个细枝末叶描写得过于详尽。其实关于油墩子,还是需要细说一番的。

做油墩子的工具很简单,主要是一个长柄的模具,下端是用白铁皮敲成一个容器:浅浅的,厚度一公分多些;圆圆的,底稍小,口稍大,直径约六到七公分。侧边敲打成波浪形,图的是好看。总而言之,做出来的油墩子成品,其大小外形与葡式蛋挞很相似。

从前,在苏北小城,经常会看到卖油墩子的小摊子。若是在上海,一般是一个很小的门面,与油条、生煎、葱油饼、排骨年糕之类小吃一起经营。摆这个摊子所需的器物大致是:生一只煤炉子,炉子上坐一口油锅,油锅边搁一个沥去余油的铁丝架。

再就是食材了。一大瓦盆的面糊,一更大瓦盆的馅儿。面糊是干面兑水和得稀稀的;馅儿主要是萝卜丝,加盐拌匀后稍稍挤去一些水分,若是加上一些虾皮、香菜或猪油渣就更好了。切萝卜丝很费时间,于是有人就发明了一种工具,将一块长方形的铁皮钉在一只木头框架上,大小不超过一本普通的书,铁皮上打出上百个小孔,将洗净的白萝卜在上面用力向下向前推进,就会自然而然地落下一根根细如火柴棍的萝卜丝了。这种东西我们那儿叫它“擦子”,如今超市里都有,比手工制作的自然精致得多。

油锅烧到七八成热,就可以炸油墩子了。将模具在锅里浸过油,用小勺舀少许面糊,完全铺满底部,然后用筷子夹一些萝卜丝馅儿,压实了,再舀一小勺面糊均匀浇上,便下油锅,炸至表面金黄色。此时可将模具长柄横过来,在锅边轻轻一敲,里面的油墩子即随之脱落,继续炸一小会,就能出锅,竖着排在铁丝架子上了。

在苏北某些村镇,油墩子也叫“油端子”。把它叫做油墩子,是从外形上来形容的,就像是一段树墩一样,只是不厚也不粗。把它叫做油端子,是说那种架势。因为面糊很稀,初入油锅时得将模具端平, 那只胳臂悬着,如书家手执大笔,停腕构思一般。

四十年前,油墩子在苏南苏北相当走红。那时候城市和乡镇的大街小巷,到处飘着油墩子诱人的香味。我家住在里下河地区的一个小镇上,当年我还在上中学,每天放学路上最眼馋的就是油墩子。凡是人多的地方,比如汽车站、电影院,或者就是路边桥头吧,黄昏时分,简简单单的一套家什摆下来,头发花白的爷爷奶奶就开始炸油墩子卖。一角钱一个啊,五角能买六个,一天下来赚点小钱贴补家用,对老人来说也是一件很乐意的事情。

如今,这种赚不到多少钱的小本经营早已没落,偶尔能见到,生意也很清淡。但我三年前来上海之后,居然还多次见到儿时心心念念的油墩子。每次遇见,我总会买几个尝尝,价钱比过去涨了不少,依然算是很便宜。只是不知怎的,总觉得没有小时候那么好吃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