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两首《咏梅》词对比:陆游与毛泽东的意境之别
古今两首《咏梅》词对比:陆游与毛泽东的意境之别
梅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和开国领袖毛泽东都曾以《卜算子·咏梅》为题,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词作。虽然词调和题材相同,但两位诗词大师的作品在立意、境界和格局上却有着天壤之别。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展现两首词作的不同韵味和艺术魅力。
爱国大诗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在南宋朝廷先后担任福建宁德县主薄、枢密院编修官、成都府安抚使参议官等职。晚年长期赋闲,在老家山阴(今浙江绍兴)隐居。其间虽然写了一些闲适细腻、清新平淡的田园诗,流露出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喜爱,但萦绕在他心头的还是收复中原的爱国激情。
因力主抗金,北伐中原收复失地,陆游遭到朝廷投降派排斥打击,一生颇不得志。从六十五岁到八十五岁去世前,二十年的退隐生活,陆游几乎成了专业诗人,创作了七千多首诗,加上青壮年时期的诗歌,共九千二百多首,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是中国古代最多产的诗人。
陆游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非常出色,其中著名的《卜算子·咏梅》引起了开国领袖毛泽东特别的关注,并写了一首和词。
两位诗词大师的作品虽然词调和题材完全一样,但立意、境界和格局却完全不同。我们不妨将两首词放在一起做个对比。
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和陆游的卜算子同属一种词调,上下阙各四句,共44字,上下阙逢双句押韵,均用仄声韵。
通读陆游和毛泽东的卜算子,不难发现,同样是四个仄韵,毛泽东的“到”“俏”“报”“笑”,念起来比陆游的“主”“雨”“ 妒”“故”更铿锵响亮,更富于动感。
陆游用梅花自喻,一开头就说自己孤零零生长在官府交通站的断桥旁边,然后叙述自己孤独寂寞,得不到朝廷和人们的青睐,本来已经相当孤寂哀愁了,还要遭受风雨的侵蚀吹打。但自己仍然坚守高傲的品格,绝不阿谀奉承豪门权贵。面对朝廷里投降派的妒忌排斥,即使自己的花瓣凋零飘落,又被车马碾压成泥土,化作灰尘,自己高傲纯洁的梅花芳香依然保持不变。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通过梅花的遭遇,表达自己虽身处逆境,怀才不遇,但绝不屈从媚俗、绝不同流合污的坚贞品格。在表现坚持美好操守、矢志不渝、清高孤傲的诗歌作品中,堪称一流精品。
从全词的词语搭配及其情绪表达来看,陆游把自己壮志未酬而又无可奈何的哀怨和寂寞忧愁而又孤芳自赏的心态,寄托在饱受风雨裹挟、历经官场碾压的梅花身上。这样的梅花形象明显给人一种孤傲而消极、愁苦而脆弱的感觉。
毛泽东则反其意而用之。
1961年12月,毛泽东去广州,为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作准备。闲暇时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深有感触。联想到当时国内经济困难的情况和国外反华势力的攻击以及苏联领导人施加的压力,愤然写下了《卜算子·咏梅》这首挺拔峻峭而又风姿绰约的古今超一流精品,以此鼓舞中国人民在“已是悬崖百丈冰”的国内外恶劣环境压迫下,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艰苦奋斗,夺取胜利,整首词迸发出浪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雪莱的诗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有异曲同工之妙。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起初在内部传阅时,曾有几句话:“陆游北伐主张失败,投降派打击他,他消极颓废,无可奈何,因而作此词。”
陆游笔下的梅花,因独自生长在无人关注的“驿外断桥边”而寂寞哀愁。面对投降派的嫉妒和排斥,陆游无可奈何之下只有借助梅花来孤芳自赏,聊以自慰,表达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痛苦心情。
毛泽东心目中的梅花与陆游的梅花迥然不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困难时期的特殊背景下,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战斗的人民,是乐观的勇士,是胜利者的赞歌,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英雄群体形象,而不是在困难面前咳声叹气、孤芳自赏的孤独个体。
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美的象征,她顺应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自然规律,她伴随风雨隐忍而去,她迎着飞雪昂首归来;她胸襟广阔,志向高远,只报春而不争春;她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严峻的国际背景里傲然挺立,她在万物复苏、春光烂漫的百花丛中灿然开放,欣然欢笑。
两首“咏梅”,两种情调;两种立意,两种形象;两种情怀,两种气派。其中意境之深浅,格局之大小,读者自可品味。
著名诗人贺敬之说:“的确,以一个数量不多的诗而能在一个产生屈原、陶潜、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苏轼、辛弃疾、龚自珍等伟大诗人的诗词古国里自铸伟词,自开奇想,吐纳宇宙之物象,开拓万古之心胸的诗人,也只能首推毛泽东了。”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