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节气推荐3款膳食,对症食疗
大雪节气推荐3款膳食,对症食疗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平均气温已低至-10℃,东北地区更是呈现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象。大雪节气不仅意味着降雪的可能性增大,更是一个重要的养生时节。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大雪节气的气候特点、三候现象,并推荐适合此节气的膳食和食疗方案。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大雪节气的气候特点与三候现象
大雪节气一般开始于每年的12月6~8日,与小雪、谷雨、雨水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大雪时节,平均气温已经低至-10℃,东北地区更是一派"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模样。
大雪节气有三个物候现象:
- 鹃鸥不呜:鹃鸥就是寒号鸟,到了大雪时节,由于气温过于冷肃,寒号鸟也停止了鸣叫。
- 虎始交:大雪时节阴气最盛,此时阳气萌动,老虎开始求偶、交配。
- 荔挺出:荔挺是一种草的名字,三候也是形容植物感阳气萌动,抽出新芽的物候变化。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大雪节气的食养原则
大雪节气是相较于小雪而言的,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此时自然界中阴气最盛,阳气潜藏,呈现一派阴寒之象。
冬不藏精,春必温病
在中医理论中,"精"更多指的是"肾精"。肾中精气的盛衰与人的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等一系列生命现象密切相关。因此,肾中精气充沛,人体正气旺盛,生命力强,就不容易感受外邪而致病。
"藏精"需要注意什么?中医认为,冬天里不注意固护精气,阳气被扰,人体易感受外邪,寒邪郁久化热,到了春天阳气升腾,伏热外发就会生"温病"。从经验总结来看,我们也不难得出这样的规律。冬天熬夜不注意休息、运动过度、汗出较多、忧思过度、欲望过多,这些都是不藏精的表现。
少辛增酸
人体顺应自然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节律,大雪节气应顺应阳气收敛的保健原则,饮食方面应该适当多吃些有收敛、固涩作用的酸味食物。
一提到酸味,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醋"了,那适不适合此时适当多食呢?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醋的国家,醋是一种发酵的酸味液态调味品,多由高梁、大米、玉米、小麦以及糖类和酒类发酵制成。它在古代不仅是一种调味品,人们在治疗疾病时也常常使用。《随息居饮食谱》记载其它味酸苦、性温。因其酸主收敛,所以具有收敛封藏阳气的作用。对于最开始的疑问,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体质区别
冬季进补是需要注意时令气候、地理环境、体质强弱、年龄大小、男女性别等区别的,要"因势制宜",避免"虚不受补"。
食养或食疗也应遵循《内经》之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凉之",根据人体的不同机体状态来,调整人体气血阴阳至平衡状态。
简单来说:
- 偏寒体质的人:宜选用偏温热性质的食物。
- 偏热体质的人:宜选用偏寒凉性质的食物。
- 体形偏肥胖的人:一般多痰湿,因此宜选择清淡易消化、温化痰湿的食物。
- 体形偏消瘦的人:一般多虚火,因此宜选择养液生津、滋阴清虚火的食物。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推荐节气膳食:枣芡扁豆羊骨粥
材料准备
- 主要食材:羊骨头 500 克,糯米 60 克。
- 食药物质:大枣2克,芡实3克,白扁豆2克,龙眼肉5克。
制作方法
- 糯米洗净,用凉水浸泡 3 小时后捞起来,沥干水分。大枣洗净去除枣核;芡实、白扁豆、龙眼肉洗净备用。羊骨头清洗干净,敲成碎渣。
- 取锅引入适当凉水,放入羊骨头块,加入料酒、白胡椒、葱段、姜片,大火烧开,去除血沫,再改成文火熬煮约 90 分钟,滤掉骨头、白胡椒、葱段、姜片。
- 羊骨汤添加大枣、芡实、白扁豆、龙眼肉、糯米,开锅后转小火,用小勺不断搅动,约 60分钟熬煮至檽米粥粘稠、软烂。
- 粥内放入盐、葱末、姜丝调味,再稍焖片刻即可。
功效:健脾养胃,补气益肾,养血安神。
适用人群:适合失眠及虚劳体弱、泄泻者。内有痰火者慎用。
食用方法:一人份,可在节气内常规食用。
膳食点评:大枣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芡实可固肾涩精,补脾祛湿,防止大枣助湿气增长;白扁豆能够健脾化湿;龙眼肉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功;而羊骨头可补肾强筋骨。
大雪节气的食治方案
中医认为大雪节气人情绪易低落,此时应注意调养神志。大雪节气气温很低,应注意保暖,防止受寒,若是素体虚弱在此时则容易好发头痛、颈椎病、中风、心脏病、消化道溃疡等病。
头痛
头痛西医认为是神经系统常见症状,是指眉弓以上至枕下部、颈上部范围的疼痛。引发头痛的原因有很多,如神经痛、颅内感染、颅内占位病变、脑血管疾病以及全身疾病。精神紧张压力过大也会引发头痛。中医也称为头痛,分为外感和内伤。首辨阴阳,分清虚实。外感所致属实证,治疗应驱邪活络为主。大雪节气一般以风寒二邪居多,故治疗以祛风散寒为主。内伤头痛多虚实夹杂。
注意出门要戴帽子保暖,防止受寒。头为诸阳之会,固护阳气。注意控制不良情绪,保持放松、心情平和时进餐。减少刺激性食物如辛辣、冰冷或过热的食品。
推荐药膳:葱豉粥
- 材料准备:粳米50克,葱白、淡豆豉各10克。
- 制作方法简述:粳米煮粥,下葱白、淡豆豉再煮沸即成。
- 功效: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 食用方法:每日2次,可作为辅助治疗。
- 适用人群:外感风寒头痛者。主要证候为,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痛连项背,恶风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
消化道溃疡
西医认为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多发病、常见病。溃疡的形成有各种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因此得名。绝大多数的溃疡发生于十二指肠和胃,故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中医称为胃痛,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饮食劳倦,忧思恼怒,七情刺激,肝失疏泄,脾胃运化失常使胃黏膜受损而导致溃疡。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临床治疗多以疏肝和胃,温中健脾,养阴益胃,活血化瘀,调理寒热为主。
大雪节气气温寒冷,这时由于寒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支配内脏的植物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在副交感神经的反射作用下,致使胃肠凋节功能发生紊乱,胃酸分泌增多,进而刺激胃粘膜或溃疡面,使胃产生痉挛性收缩,造成胃自身缺血、缺氧,从而引起胃病复发。
因此,要注意胃的保暖和饮食调养,日常膳食应以温软淡素、易消化为宜,做到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忌食生冷,戒烟戒酒。饮食建议吃面食、小米、冬瓜、土豆、山药、鸡蛋、肉类等促进消化道黏膜修复食物,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
推荐药膳:小茴香粥
- 材料准备:粳米50克,炒小茴香20克。
- 制作方法简述:小茴香炒制,放入纱布袋,水煎取汁同粳米煮粥,加盐调味。
- 功效:散寒止痛。
- 食用方法:每日1次,可作为辅助治疗。
- 适用人群:寒邪客胃胃脘痛者。主要证候为,胃脘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