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我们吃点啥?
立夏,我们吃点啥?
立夏,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不仅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更承载着丰富的饮食文化和传统习俗。从江南的“三新”到北方的面食,从尝鲜到祈福,各地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节气背后的美食故事。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或许你还在与春的诗情画意依依惜别,而初夏早就迫不及待地崭露头角。“天地始交,万物并秀。”杭州旧时有这样一首关于立夏的歌谣:“夏饼江鱼乌饭糕,酸梅蚕豆与樱桃,腊肉烧鹅咸鸭蛋,螺蛳苋菜酒酿糟。”十几种美食次第铺陈,勾得人心痒难耐,也让人们对立夏的风味充满了期待。
想要更好了解这趟舌尖上的立夏缤纷之旅,不得不说的一定是水果。随着天气逐渐炎热,水果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解暑达人”。立夏前后是西瓜成熟的季节,“吃货”们最过瘾的瞬间莫过于将西瓜切成两半,用勺子挖出瓜瓤最中间的那一口,这也是属于许多中国人独特的度夏仪式感。
其实,甜爽的西瓜只是“开胃菜”。在我国江南地区,有“立夏尝新”的习俗。民间有俗语:“立夏尝三新”,“三新”也叫“三鲜”,包括地三鲜、树三鲜和水三鲜。而“三鲜”具体指的是什么,江南各地也并不一致。如南京一带便是以苋菜、蚕豆、豌豆糕为地三鲜,樱桃、青梅、香椿芽为树三鲜,螺蛳、河虾、鲥鱼为水三鲜。
或许正是“三鲜”的美味可口,让人们毫不吝啬地挥笔写下对它们的喜爱。作家范烟桥在《茶烟歇》中就曾说蚕豆“煮而食之,可忘肉味”。
而“三鲜”中青梅更是颇得文人雅士的垂爱。
且不说宋代诗人杨万里饶有趣味地说:“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自不必提“青梅煮酒论英雄”和“望梅止渴”的经典故事,更是流传甚广。
如果炫完“三鲜”还觉得不过瘾,可以再来上一碗“立夏饭”。“立夏饭”又叫“五色饭”,是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古时吃完“立夏饭”以后,人们还会挂起一杆大木秤,司秤人一边称人一边讲着吉利话,据说这样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
立夏的美食中,“童趣”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俗话说:“立夏胸挂蛋,小人疰夏难。”所以每逢这天都要吃煮鸡蛋或咸鸭蛋,人们认为这样能强健身体。当然也少不了孩子们最爱的环节——“斗蛋”。斗蛋时蛋头撞蛋头,蛋尾击蛋尾,破者认输。胜出的“蛋王”自然是雄赳赳、气昂昂,而输掉的孩子总会有些懊恼地把蛋吃掉,心里盘算着明年一定要成为冠军。童年虽已渐行渐远,但每每回忆起这番景象却总能让人会心一笑。
与南方的丰富多彩不同,北方地区的人们则更加热爱面食的柔韧口感。立夏吃面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在中国北方,小麦是传统的主粮,麦苗在立夏时节开始抽穗开花,进入成长的关键时期。“吃面”寄托着农家对小麦丰收的期盼。
想要吃好立夏面,那可是大有讲究。必须要先“过水”,用清水浸泡后的面条不仅顺滑,而且不会粘连。
北京人的立夏面食则有三种——面条、夏饼和扒糕。面条有炸酱面和打卤面可供挑选。扒糕用荞麦面做成,口感筋道,颇有嚼劲。夏饼又称麻饼,是将小麦面和好压成薄饼,里面包上肉丝、韭菜等,放入锅中煎炸而成。
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北方之间不同的味觉体验也带来了不一样的文化风韵。“春去也,乱红舞。”立夏意味着春天的谢幕,也意味着下一季的开始。“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明媚的春日虽已远去,但依然有美好绚烂绽放。在这万物生长的季节里,一起恣意挥洒汗水吧!
本文原文来自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