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元代小诗写尽北方草原生活,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
两首元代小诗写尽北方草原生活,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
上京即事(其三)
【元】萨都剌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
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
《上京即事》组诗写于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萨都剌前往上都公干,在上都居住期间写下了这组即景诗。上都是元迁都大都之前的京城,又称上京,故址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与大都合称“两都”。上都建于1256年,由忽必烈选址修建,初名开平府。上都附近有闪电河,即今滦河的源头。定都大都之后,元帝每年夏天仍照例巡幸至此。有元一代出现了诸多上京题咏作品。萨都剌虽为色目人,祖居云、代,但是他自己长期生活在南方。这次北上,他内心更多的是回归故里的情怀。《上京即事》从题材上可以归入边塞诗歌,但是与唐代高适、岑参等人的边塞诗相比,又有很大不同。《上京即事》组诗一反前人边塞诗苍凉、悲苦的意境,作者以热情、积极、赞赏的心态,对上京盛景、草原风光及塞外人民生活片断进行生动描写。组诗共十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
这两句仿佛为读者展开一幅草原牧歌图:傍晚,太阳正要落下,在夕阳的余晖里,牛羊悠闲地散开在草原上,慢慢返回家里;草原上一望无际的野草带着沁人的天然清香,而牧民家里制作的乳酪也正散发出阵阵甜香。乳酪是牧民用牛羊奶自制的独特食品,也是牧民喜爱的美食。闻到乳酪的香味,暗示着在这草原的某个地方,有一个温暖和乐的家庭;而夜幕来临,正是家人欢聚的时刻。
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
夜幕降临,猛然刮起了北风,大风卷地而起,漫天尘沙就像雪一样洁白;草原上家家户户都把帐篷的毡帘放下来,以阻挡风沙。“朔风”,北风。这两句从前面恬静的草原晚景图转入截然不同的夜间风沙图。塞外气候具有早晚温差大、多风沙的特点,而草原人民对此早习以为常。“沙似雪”,在唐边塞诗里这种意象大多带有凛凛寒意,如李益诗句“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表现戍边将士对塞外的观感。而萨都剌这首诗则从塞外居民的角度出发,“沙似雪”成为美丽的自然景色。在帐外北风紧吹、沙土飞扬的衬托下,更显出帐篷内温暖如春、家庭生活温馨甜蜜,令人向往。
萨都剌的边塞诗歌数量不多,但是都颇为世人看重,尤其是《上京即事》组诗,选用具有北方草原民族特色的语言、生活细节,对北方民族的生活风尚进行细腻、生动的刻画,从而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一首写草原暮色,前两句截取夕阳下牛羊缓缓归来、草香混着乳酪甜香这一虚一实两重意象,分别诉诸视觉与嗅觉;后两句则截取夜晚北风大作、牧民们把毡帘放下遮挡风沙的典型场景,表现草原家庭生活粗犷而不失温馨的特点。这首诗语言简劲,善于选景,显得意境宏大而又轻松温情。北朝民歌《敕勒歌》云“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萨都刺这首诗可谓深得其意境精髓。
上京即事(其九)
【元】萨都刺
紫塞风高弓力强,王孙走马猎沙场。
呼鹰腰箭归来晚,马上倒悬双白狼。
这是《上京即事》诗的第九首,主要描写草原上的猎手们狩猎归来的景象,风格明快有力,洋溢着雄健、欢快、自然、朴实的情绪。诗中没有战争的阴影,没有妻离子散,没有家破人亡,有的只是对草原生气勃勃的生活场景的歌咏。
紫塞风高弓力强,王孙走马猎沙场
“紫塞”,指长城,据说秦修长城所用的土呈紫色,后人即用紫塞来代替长城。“王孙”,一般指贵族子弟,这里指狩猎的猎手们。猎手们骑着骏马矫健地驰骋在猎场上,虽然塞外大风猛烈,但是猎手的弓更加强劲,丝毫不受影响。这两句写健儿们身强马壮,弓矢精良,剽悍而又朝气蓬勃,为下面描写他们满载而归埋下伏笔。
呼鹰腰箭归来晚,马上倒悬双白狼
天色已晚,猎手们结束狩猎,准备返回营帐。他们大声呼喝放出去捕猎的鹰飞回来,把刚才打猎用的弓箭挂回腰间,刚猎到的两只白狼则倒挂在马上,纵马奔驰而回。草原人民以骑射为豪,这两句诗虽然没有详细描写猎手们如何追逐猎物,如何百发百中,但只从“马上倒悬双白狼”,也可看出猎手满载而归的喜悦和自豪。这种自豪并不是徒逞武勇的自豪,而是劳动获得回报的自豪。寥寥数笔白描,既不猎奇,也不夸大,猎手的矫健、强悍已跃然纸上,其骑射的高超技艺让人忍不住赞叹。但作者明快、健康的笔调,又让人感觉到这只是健儿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小小侧影,对他们来说这如同家常便饭,全然不需要为此而大惊小怪。
这首诗写草原健儿狩猎,描绘的也是草原上习见的场景。但萨都剌并没有对狩猎过程加以完整描述,而是选取富于包孕性的几个细节和片断,寥寥数语,即展现出一幅清新可人的草原风俗画。对于这种草原生活,诗人给予发自内心的赞美。正是由于他对草原人民真心热爱,对草原生活真诚向往,才能写出这样格调昂扬、富有感染力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