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羁旅思乡诗常用意象、意境和常用手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羁旅思乡诗常用意象、意境和常用手法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ruiwen.com/wenxue/sixiangshi/141827.html

羁旅思乡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常见意象、意境和手法的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类诗歌。本文将系统地介绍羁旅思乡诗中常用的意象、意境以及常见的表现手法,帮助读者深入把握这类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常见意象

月亮:见月怀人,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以幻作真,突出对故乡的思念;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

秋风、秋霜、衰草:常引发诗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梧桐:民间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古书上说,梧桐能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中的"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如"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浮云: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爱惜,如"故人"。

其他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子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重点留心四种意象: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

  1. "望月怀远",如2001年春季上海卷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2. "鸿雁传书",如2003年春季北京卷比较鉴赏韦应物《闻雁》和赵嘏的《寒塘》;
  3. "折柳送别",如2002年全国卷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 "杜鹃啼血",如2004年全国卷丙卷晏几道的《鹧鸪天》等。

二、意境

  1. 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2.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3. 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4. 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

常见思想情感

  1.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2.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1.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2.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
  3. 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4.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5. 因梦寄情:
  • 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 妙喻传情:乡愁。
  2.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三、手法方面

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1. 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2. 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老妻写得娇美动人,也衬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凄恻动人。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