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文化: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璀璨文明
龙山文化: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璀璨文明
龙山文化是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经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为汉族先民创造的远古文明。
龙山文化的发现与命名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断层上,发掘出了与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带黑色光泽的陶片。这引起了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专家的高度重视。被人称为"中国考古学奠基人"的李济先生是中国第一位人类学及考古学博士,正是他在1930年主持了城子崖遗址的第一次大规模发掘,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
龙山文化的分布与分期
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根据几个地区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别给予文化名称作为区别。一般的分法是:
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即最初由龙山镇命名的那种遗存,其分布以山东地区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豫东地区也有分布,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地区早期阶段的龙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
河南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东一带,上承庙底沟二期文化或相当这个时期的遗存,发展为中原地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一般还分为王湾三期、后冈二期和造律台三个类型。
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省泾河及渭河流域,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以新发现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
龙山文化的特征
龙山文化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特别是蛋壳黑陶最具特色。此外,龙山文化的制陶术有两大进步:一是窑的结构和封窑技术的改进,使陶胚里的铁元素能充分还原,烧出的陶器变成灰色或黑色;二是制作陶胚使用了快轮,使器形更周正,厚薄均匀,器壁变薄。
龙山文化的遗址
山东是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经几十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一千余处,经过发掘的遗址和墓地也达六十余处。其中,日照尧王城遗址、青岛城阳子龙山文化遗址、茌平县乐平铺镇教场铺村西北教场铺遗址、景阳冈遗址等都是重要的龙山文化遗址。
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的比较
龙山文化在制陶术、玉器制作、房屋建筑等方面都有显著进步。与仰韶文化相比,龙山文化的制陶术更加先进,出现了快轮制陶技术;玉器制作更加普遍,出现了精美的玉器;房屋建筑更加多样化,出现了双室相连的房屋。同时,龙山文化中也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社会等级制度的初步形成。
龙山文化的发现,证明了中国东部存在一个土生土长不同于彩陶文化的黑陶文化,否定了中国文化西来的假说。龙山文化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