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推动心理学理论创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推动心理学理论创新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5/t20240524_5754634.shtml

近日,以“AI背景下的心理学理论创新”为主题的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围绕AI与心理学方法论、AI+心理学应用研究、心理学研究前沿等议题进行学术研讨。


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现场

高端人工智能有创造力

目前,学界对人工智能是否有创造力有两种相反的观点。据斯坦福大学教授李飞飞团队发布的《2024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显示:“人工智能在某些任务上胜过人类,但并非在所有任务上。”“深度学习之父”杰弗里·辛顿曾说到:“人工神经网络是否很快会比真实的神经网络更智能,这样的事情可能很快就会发生。”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汪凤炎认为,高端人工智能有创造力。创造力是指个体产生新颖且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里产品一词包括观念、符号、行为、结构与物品等抽象或具体产品。根据此定义,如果人工智能具有产生新颖且有价值产品的能力,就表明人工智能拥有了创造力。从“阿尔法围棋”、ChatGPT和Sora的惊艳表现看,高端人工智能不但具有智能,而且显然已具有产生新颖且有价值产品的能力,即具有了创造力。正如《科学》杂志相信当下的人工智能至少已在科学、数学和编程三个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创造力,从而将“人工智能变得富有创造力”列为2022年十大科学突破之一。AI技术在心理学领域促进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的提升,增强实验设计和仿真,提高诊断的精确性和效率等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技术的、伦理的和安全的隐患。为了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隐患,汪凤炎提出,人类要确保对人工智能的迭代升级、用途和开源的监管合乎道德且高效;从自控角度看,要及时让人工智能通过汪氏智慧测验,人工智能一旦具有德才一体的性能,就升级为人工智慧,从而在“善”的算法或原则引导下,采用正确、新颖,且合乎伦理道德规范的手段或方法高效率地解决问题。


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现场

“心理学应该从反思、评价、预测三个层面上来应对AI技术进展带来的问题。”温州医科大学精神医学学院教授蒋柯认为,在反思层面,从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演变来看,当前人与AI的关系可以视为意义表征阶段。人们对AI的期待和AI在现实中的作用定义了双方的互动。反思这一关系的历史脉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技术如何塑造社会和个体。在评价AI的意识状态时,我们必须谨慎区分科技的发展和哲学的问题,避免过度人格化技术;还要认识到这种人格化可能对我们自身意识理解的反思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模仿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构建问题解决的知识体系。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霍涌泉提出,发生认识论不仅强调认识结构的层次发生顺序,而且强调个体通过反身抽象实现认识层次升级的能动过程,通过对于较低层次认识结构的认识评价实现较高层次的建构,这种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核心的对于矛盾的认识将是人工智能实现多种认知模式有机协调、具备一般问题解决能力的根本核心。

构建中国自主心理学理论体系

认知心理科学确立基本主张:“认知本质是计算”,把认知看作信息加工系统,是典型的“物理认知”模式。AI将物理认知模式推向极致,同时AI意识问题始终存在困局。由此,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教授彭彦琴从代表“物理认知”模式的西方认知科学转换为本土心理学视野,发现了“德性认知”这一全新认知模式。她认为,德性认知是中国人独特的认知模式,是区别于信息加工的高级心智机能,强调对心性本质及精神本体的自证自明。她表示,“认知”从来不是纯粹的信息加工,而是认知论与道德论相互纠结,“认知”能力的高低往往于心性修养工夫中见高下。这一点是涵盖儒释道在内的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共识与创见。德性认知的提出突显了中国人认知模式的文化特色,以期对人类认知与心智本质做多角度解读。


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现场

“心理与文化都起源于以符号为中介的意欲满足的生活方式;西方心理文化倾向于意欲向前,印度心理文化倾向于意欲返身向后,中国心理文化倾向于意欲调和。”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郑发祥提出,以“意欲调和”为核心理念建构中国自主的心理学知识体系。在中国意欲调和心理文化理念下产生了阴阳之道,其核心为阴阳转化;意欲调和的根本在于心之调和;孔子不占之谜揭示出“以合仁义之劳动调和意欲”的心和密码。谈及如何建构中国自主的心理学知识体系,郑发祥表示,从天人合一观念角度解读心理现象;从意欲调和及心和的维度解读心理的本质;从气或量子纠缠、脏腑、经络和气血等角度理解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从宇宙时空视角,应用针灸、按摩推拿、气功导引等技术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干预。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韦庆旺结合跨文化心理学和本土心理学的视角提出,相比于用“集体主义”或“互依我”来解释中国人的心理,用“关系取向”来解释中国人的心理更契合。在自我领域,相对于个体我和集体我,关系我不仅不是一个次要成分,而且相较于其他自我可以更具有优先性。在动机领域,通过比较个体自主原因和关系自主原因对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揭示中国文化背景下关系自主比个人自主更重要。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叶浩生表示,“理论心理学”的根本使命就是在认知科学领域为中西方文化架设一座桥梁。中国自主心理学的核心,就在于“理论心理学”。面对理论心理学的衰落,我们必须采取行动重建中国的理论心理学,具体来说,学校层面,应该开设“理论心理学”课程,培育跨学科人才;中国心理学会层面,应该集众专委会之力,将“理论与史专委会”发扬光大;政府层面,应扶持创办理论心理学的特色期刊。

会议由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办,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师生代表170余人参会。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