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唐刀十分轻便,而且杀伤力很强,为什么宋朝没人愿意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唐刀十分轻便,而且杀伤力很强,为什么宋朝没人愿意用?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19/15/117837_1137077459.shtml

唐代的刀具在战场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尤其是陌刀和横刀,威力惊人。然而,到了宋代,这些具有强大实战性能的刀具却逐渐被弃用。这是为什么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这一历史现象。

要想知道唐刀为何在宋朝没人愿意用,首先得弄明白到底什么刀才叫做“唐刀”。

唐刀这个概念,并非是古即有之,而是现代人“造”出来,最起码在唐朝,士兵们不会管自己使用的刀叫唐刀。

那么,唐代的军队中有什么刀呢?

根据《唐六典.武库令》的记载,唐代军队使用的刀具,主要分为四种,分别是仪刀、障刀、横刀以及陌刀。

也就是说,从笼统的意义上来讲,这四种刀均可以称之为“唐刀”。

这四种刀中,仪刀是仪仗时仪卫使用的刀,简单点说就是举行各类庆典时,唐朝的御林军、羽林卫、千牛卫所用的制式刀具。

1991年,在陕西长安县发现的一座唐墓中,曾出土了一把仪刀,这把仪刀全长84.5厘米,造型为直刀环首,双手刀柄,而这把刀的出土,也让仪刀有了实体样本。

并且,仪刀之所以设置双手刀柄,主要是因为刀身太长,单手无法握住,只能用双手握,而根据其他一些唐墓,比如长乐公主的墓中的壁画上显示,唐代武士确实是双手持刀,立于胸前。

因此,从各种记载和壁画中,以及出土的仪刀来看,这种刀具的装饰性质会更强一些,并非是战场上实战所用的刀具。

而障刀在《武库令》里记载的用途是“鄣(音同障,平声)身以御敌”,鄣通障,也就是遮挡的意思,按照这个意思理解的话,这种刀的刀身应该较长,竖起来能够遮挡身体,同时还能在战场上搏杀。

所以,障刀应该是一种既能用来格斗搏杀,又能进行格挡的长刀刃刀具。

不过,障刀至今尚未有出土的实物,具体其形状、长度到底是什么样并没有准确答案,还有一种说法是说障刀乃是一种长度约为15-40厘米的短刀,主要用途是用来在近身防御时,用于格挡的短刀。

另外就是横刀,横刀又称佩刀,是唐代士兵、武将日常佩戴的刀具,比如在唐高宗时期,大将王君愕的儿子王及善某次受高宗召见,高宗就对他说,正因为你忠心耿耿,才能佩戴横刀来到站到我的身边。

“他人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卿佩大横刀在朕侧。”---唐高宗

由此可见,横刀属于是日常佩刀,而在金胜村太原焦化厂唐墓中出土的壁画上,也确实显示了这一点,画中的人物身体右侧,斜跨着的那把刀具正是一把唐横刀。

并且,唐横刀还曾东渡日本,对日本的刀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日本著名的武士刀,就是在唐横刀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成的。

只不过,日本的武士刀与唐横刀的最大区别,除了工艺之外那就是形状,武士刀为弧形,而唐横刀则是直刀。

最后就是陌刀,陌刀可以说是一种实战型很强的刀具,其形状按照《唐六典》的记载,乃是一把通体长达十尺的长柄刀。

“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斩马,刀重十五斤,又名砍刀,长七尺,刃长三尺,柄长四尺,下用铁钻。”---《唐六典》

结合唐代的尺寸,换算为现代的长度的话,那么一柄陌刀的长度大约就是2.1米,其中,刀刃约为90厘米,刀柄则约为120厘米。

这种刀,拿到手里绝对是“安全感爆棚”,并且这种刀的主要用途,就是为了让步兵能够用其来对付骑兵,即“砍马之用”,当然,劈人也不是不可以。

据史料记载,安史之乱时,唐饶阳裨将张兴,在被史思明的叛军攻破饶阳时,手持一柄陌刀,立于城门之处死战,一刀下去,就砍死了数名叛军,由此可见,这陌刀的威力相当大。

“兴擐甲持陌刀重十五斤乘城。贼将入,兴一举刀,辄数人死,贼皆气慑”---《新唐书》

除了劈人厉害之外,真正发挥陌刀威力的还是在战场上,尤其是对付骑兵,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陌刀在战场上是需要配合军阵作战的,而不是单兵作战。

比如唐末时的李嗣源,麾下就有一个陌刀队,厉害程度据说在对敌时“如墙推进、人马俱碎”,由此可见,陌刀着实是威力惊人。

至于这威力如此惊人的陌刀,到底起源于何处,说法不一,其中有一种说法是源自汉代的“斩马剑”,还有说是起源于西域,具体起源何处还有待考证。

不过,截止目前,尚未有真正的唐代陌刀出土的实物和图画,因此,我们在各种渠道上所看到的“陌刀”,其实都是后人仿制的,真正的唐陌刀,起码目前还没人见过长什么样。

上述便是史料记载上的唐代四种刀具,而从概念上来讲,这些刀均可以称之为“唐刀”。

而从上述记载中就能看出,除了装饰性质较强的“仪刀”外,剩余的“障刀”、“横刀”以及“陌刀”,均具备不错的实战性能。

并且这其中,还有威力惊人的“陌刀”,以及被日本奉为鼻祖的“横刀”,这就充分说明,唐代的刀具在战场上还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何具有很强实战性的唐代刀具,在宋代却没人再愿意使用呢?

这个问题,首先可以从唐代刀具的外形上来着手分析。

前文所介绍的四种唐代刀具,不管是“仪刀”、“障刀”,或者是“横刀”和“陌刀”,其长度宽窄虽有所不同,但统一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均为“直刀”。

所谓直刀,顾名思义,就是通体笔直的刀具。

更准确地说,根据现有出土的壁画以及实物,加上史籍上的记载来看,唐代的刀具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环首直刀和非环首直刀。

这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刀柄,刀柄末端带有圆环的为环首直刀,不带圆环的,则是非环首直刀,但不管是哪一种,依旧脱离不了直刀的范畴。

这种直刀,在劈砍的时候确实很厉害,因此在唐代,不管是对付突厥人还是对付吐蕃人,都是所向披靡。

而之所以能所向披靡,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游牧民族装备一般。

受冶炼技术的限制,加上原材料的稀缺,唐代以及唐代以前的游牧民族,整体装备质量是低于中原王朝的。

这其中,以铠甲最为明显,差别也较大,虽说像当时的突厥也有专门的军备制造部门,但他们更多的是制造兵器,比如弓箭、长矛之类,毕竟金属资源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属于是稀缺资源,因此他们更愿意将其打造成兵器。

另外根据史料记载,唐朝时吐蕃军队曾装备过锁子甲,但只是小规模装备,并没有大面积使用,因此,这就形成了吐蕃的大部分士兵,依然还是普通的甲胄。

但大唐这边,资源丰富,冶炼工业更为发达,自然就能造成更加精良的军备,比如著名的唐明光铠,另外,尤其是发明了覆土烧刃的局部处理技术,因此也就出现了上述几种在劈砍方面性能极佳的唐代刀具。

而这么一来,拥有精良铠甲加上手持锋利兵器的唐代士兵,在对上铠甲一般的突厥、吐蕃等士兵时,自然是更胜一筹。

所以,这就是为何唐代的刀具能在战场上占据优势的原因,也能像李嗣源带领陌刀队,“如墙推进、人马俱碎”。

但到了宋朝建立时,就不是这么一个情况了。

在很多人的概念中,仿佛游牧民族千百年来的技术一直都没有发展,但实际上,游牧民族在军事技术方面也是不断在进步的。

尤其是经历了唐朝的民族大融合后,很多当时的“高科技”以多种方式从中原传到游牧民族,这就直接导致了游牧民族的科技生产力大幅度提升。

这其中尤其是军事装备方面,更为明显。

比如,宋代时北方的金人、女真人由于冶炼技术的提高,就发明了冷锻技术,而冷锻技术的出现,就造就了游牧民族开始披上了更为坚固沉重的铁甲。

像前文提到的锁子甲,到了宋代时,游牧民族不仅可以实现列装,并且其工艺、坚固性要更胜一筹。

不仅如此,宋代时金国也已经出现重装骑兵,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铁浮图”,另外还有“拐子马”,这些都是游牧民资能制作重装铠甲后出现的兵种。

总之就是,到了宋代,由于游牧民族冶炼技术的突飞猛进,导致其装备铠甲的质量、数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甚至已经到了可以列装的程度。

而在这种情况下,再拿着上述几种唐代刀具去劈砍敌人,恐怕就颇有难度了。

为什么呢?很简单,对方全副武装,并且还是金属打造的重装铠甲,甚至马匹上都覆盖有铠甲,这个时候再拿直刀去劈砍,很难对对方造成太大的伤害。

而对方却可以依靠重装铠甲的保护无视你的劈砍,同时依靠骑兵的冲击力达到一击致命。

所以,吃了不知道多少次亏之后,宋军也意识到,单纯靠着直刀就想如唐代时那样所向披靡,恐怕是做不到了。

正所谓时代变了,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还有一点,由于宋代失去了战马这个战略资源,因此总体缺乏机动性,而为了抵御游牧民族,只能研究更有效,也更具备杀伤力的武器。

而在这种情况下,像铁锤这样的打击类武器就油然而生,既然普通刀剑破不开对方的重甲,那就来砸,就算没有砸烂,也会将对方砸个七荤八素。

除了铁锤之外,还有像大棍子等打击类武器都应运而生,之所以如此,原因就是这些兵器更好用。

比如岳飞的儿子岳云,在小说《说岳全传》中,他所用的兵器是双锤,靠着这对双锤,岳云得以所向披靡。

但在正史上,岳云的兵器并非双锤,而是一种叫做锥枪的武器。

云每战,以手持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

什么叫做锥枪呢?根据考证,这是一种中长柄的武器,似锤非锤,前端有尖刺,在使用时可砸可挑亦可刺。

这种兵器,对付铁浮图十分犀利,能先用锤部砸损铁浮图的铠甲,然后再用枪刺或者挑,简直就是为了对付铁浮图而生。

正是靠着这种武器,岳云才能多次击败金兵,令金兵闻风丧胆。

除了岳云之外,抵御西夏有功的名将种师道,在救援征辽的童贯时,也曾让士兵大面积使用巨梃御敌。

辽人噪而前,士卒多伤,师道先令人持一巨梃自防,赖以不大败。

何为巨梃?据史料记载应该是一种带铁的大棍子,这种大棍子的好处就是打击面大,同时力道沉重,不管是打马还是打人,都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除了上述几种打击类兵器之外,宋代的士兵为了能更有效地击打对方的骑兵,还“自主研发”了不少形状不一的兵器。

比如有如蒺藜棒、河藜棒,另外根据《武经总要》中的记载,当时还有一种叫做“铁链夹棒”的兵器,也是在木棒上夹上铁链以增加其伤害力。

所以,从这些兵器的出现就能够看出,由于战争对象的不同,以及敌人装备的升级,传统的用直刀劈砍已经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为了给对方造成更大的伤害,这些打击类武器便逐渐出现,而以劈砍为主的唐直刀也就慢慢退出了市场。

那么宋代士兵除了这些打击类武器,还会使用其他类型的兵器吗?答案是当然使用,并且从这几种兵器里也能看出唐代刀具没落的原因。

除了上述几种打击类武器之外,宋代的兵器最多的就是枪。

宋代的兵器枪,分类有很多,按照《武器总要》中的记载大致分为九类,也就是所谓的“枪九色”,主要包括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素木枪、梭枪、太宁笔枪等。

而名将岳飞,据说他使用的就是一杆名叫“沥泉神矛”的长枪,并且他自创了一套岳家枪法,并教授军士,对敌时相当厉害。

之所以枪这类武器在宋代大量使用,原因就是为了更好对付骑兵,枪身长能在提早击中敌人,同时还能完成刺、挑等动作,而这些都是直刀不太容易完成的。

除了枪之外,宋代也有各种各样的刀,比如在小说《水浒传》里,出现次数最多的武器就是“朴刀”,这是一种长柄长刃的刀具,适用于双手握砍,因此又称之为“双手带”。

不过,这种朴刀在宋代民间出现得较多,真正到了战场上,则是各种大刀。

这种长柄的大刀,其形状构造就决定了更利于进行劈砍,而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唐代直刀没落的一个原因。

当然,对付骑兵肯定少不了各种弓弩,宋代时的弓弩不管在射程上还是穿透力上都有了较大进步,既然能远距离达到伤害敌人目的,自然就不会再有人拿着伤害力较低的刀去正面劈砍了。

总之,唐代各种直刀之所以到了宋代很少人愿意使用,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战场形势发生了变化,更准确地说就是敌人的装备日趋优良,开始披上重装铠甲,因此传统的直刀劈砍就难以对其造成更大的伤害,所以在吃了几次亏之后,宋代才逐渐放弃直刀,而该用锤、枪、大刀这种更有利于砸、砍、刺、挑的武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