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人笔下的春天,藏在诗画江南里,美了千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人笔下的春天,藏在诗画江南里,美了千年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20/06/62243035_1147174716.shtml

江南的春天是极美的,这种美是韦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清新淡雅,是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明媚艳丽,更是虞集“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的如诗如画……


南北朝的陆凯曾说过“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江南的春天有多美呢?答案就在春天的江南里。
它可以是“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广陵,可以是“水际柴扉一半开,小桥分路入青苔”的金陵,还可以是“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的杭州……

张志和笔下的江南春天,有着秀丽淡雅的美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不同作者笔下的春雨有不同的味道: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了春雨的细腻朦胧,苏轼的“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写出了春雨的细密绵柔,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写出了春雨的轻灵杳眇,似乎,江南的美,往往需要一场春雨,也只需一场春雨……

相比之下,张志和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的渔乡山水图,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在江南的斜风细雨里,在西塞山前,空中有“一行白鹭上青天”,岸边有“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是了,桃花盛开,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流动的春水里,肥美的鳜鱼正在欢快地游来游去。

江南水乡,总是宁静的,也总是诗意的,而张志和笔下春天的江南水乡在宁静与诗意中又增加了一点盎然生机。这一点盎然生机又恰好被一蓑烟雨给笼罩,斜风细雨是春天独有的温柔,因为,夏天的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太急了,秋天的雨,霜风凄紧,梧桐细雨,令人忍不住忧愁……

和风细雨,诗画江南,大抵是能够让人忘却烦恼的,和陶渊明笔下的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似乎也别无二致,干脆就此隐居,在江南的斜风细雨里,扁舟放荡山水间,与渔樵杂处,收获一份逍遥自在,似乎也没什么不好。从此在太湖的湖面上,有这样一叶扁舟,舟中老翁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在春天的斜风细雨里,以渔樵为乐,怡然自得,什么也不用管,也不用问。

张志和的这种心境后来影响到了苏轼,成为东坡宦海沉浮中慰藉心灵的一种方式: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浣溪沙·渔父》

苏轼将张志和的《渔歌子》进行了隐括创作,“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以及“斜风细雨不须归”是苏轼把张志和的原句剪裁下来的,“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则是对“青箬笠,绿蓑衣”进行了改写,苏轼在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散花洲外片帆微”的画面,西塞山——桃花流水——散花洲,从船行的角度,在动静相间中展开一幅素雅恬淡的田园生活图。

苏轼离田园生活最近的时候,便是他躬耕东坡的时候,他本意有过在东坡雪堂安度余生的想法,却因为一道自黄州调往汝州的圣旨不得不与田园生活话别。

但是我们知道的,东坡对黄州的生活已然适应,也已然依依不舍了,因为他已经突围了人生的苦难,决心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而对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东坡已陶然忘归了……

杜牧笔下的江南春天,有着诗意朦胧的美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春和景明的日子里,辽阔的江南正在舒展一幅深邃幽美的图画,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相映,水边山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江南水乡的特色,便是依山傍水,小桥流水人家,它的美不只是到处迸发着的盎然生机,这时候加上一蓑烟雨,便可完美 ,它们如针般落下,落在江南青砖黛瓦的屋檐,落在田野,山间,河流,落在你所有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是的,“江南仲春天,细雨色如烟”,金陵是江南的代表,春天金陵的烟雨里有什么呢?有亭台楼阁,飞檐画角,也有寺庙林立,这些寺庙楼台全都笼罩在金陵的风烟云雨中,杜牧的思绪穿越南朝,南朝遗留下四百八十座古寺,这个四百八十其实是虚数,并不是确定的数字。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总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朝代的兴衰更替也是必然的,这里,诗人以审美的眼光,欣赏着江南春的自然美景;诗人以深邃的思维,穿过时空,感悟历史文化的审美意义。

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究竟该如何解读呢?

有人说,是讽刺,南朝皇帝是以迷信佛教而著名的,而杜牧所处的晚唐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所以杜牧可能以此来表达崇儒排佛的思想,忧虑国家的命运;或者是谏古讽今,讽谏统治者大兴土木滥造佛寺,造成国力衰微,民生凋敝的局面,加重了社会危机。

晚唐诗人或多或少有一些忧国忧民的情怀,李商隐有“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的理想,想要做出扭转乾坤的一番事业之后,乘上小船,归隐江湖。李贺也想要“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建功立业,这样的理想,杜牧也有的,“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也表达了想要为国家效力,使国家繁荣富强的愿望。所以说,要说这结尾两句有谏古讽今的意味在,也能说得通。

当然,也有人认为,杜牧的诗只是表达了对烟雨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因为,反对佛教不代表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教古寺的遗迹也讨厌,因为杜牧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游玩,在池州,也去过一些寺庙,同时也与僧人交往。杜牧写过:


九华山路云遮寺,
青弋江边柳拂桥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秋山春雨闲吟处,
倚遍江南寺寺楼
——《念昔游三首》

可以看出他对佛寺楼台也是欣赏流连的。

尤其是第二句,既然在“秋山春雨”中有“闲吟”的闲情逸致,也就更能体会“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中蕴含的淡泊洒脱了。

寇准笔下的江南春天,是柔美多情的


《江南春·波渺渺》
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洲人未归。

江南的春天是少不了杏花的,诗词里的杏花千姿百态,有明媚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有生气的,“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有凄寒的,“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而寇准笔下的杏花,是凋谢了的。芳草萋萋蔓延至天际,夕阳映照下,孤零零的村落荒寂无人,只见纷纷凋谢的杏花飘飞满地。前一句,“波渺渺,柳依依”,写的是一泓烟波渺渺的春水,岸边杨柳,摇曳飘飘,很诗意,可在这诗意里暗含着抒情主人公和心上人的离别之不舍,写出了女子的怀人之情。

因此第二句,杏花落了,花褪残红,春天也就过去了,当年,长亭外,古道边,晚风拂柳,芳草碧连天,夕阳山外山,女子和心上人别离,即使有着望穿秋水的深情,那摇曳的柳叶,都是在告诉心上人再多留一会儿吧,但现实是依然还是要说再见,而孤村意象,点明了佳人内心的孤寂,因为以后都要在漫长的流年中孤独寂寞的等待心上人的归来。

但我们知道的,暮春意味着繁华的消逝,不论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还是“落花风雨更伤春”,春天的离去总是让人反应强烈,这份凄凉和感伤,这份离愁,萦绕心间,挥之不去。

佳人等啊等啊,等到春天都要过去了,依然,“蘋满汀洲人未归”。依然没有等到心上人的归来,自然“江南春尽离肠断”了,其实等待的动作不可怕,可怕的是流年漫漫一直等待下去,然后任由青春年华在岁月时光里消耗,但我们知道的,流光容易把人抛,时光不管你向不向前,它都会向前流去……

寇准的这首词其实是从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柳恽的《江南曲》化用而出的:


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寇准似乎很喜欢这首诗,他一再在自己的作品中化用,如:


烟波渺渺一千里,
白苹香散东风起。
日暮汀洲一望时,
柔情不断如春水。
——《夜度娘》

而他在这首《江南春·波渺渺》里表达了一种如美人迟暮般的感慨,有一丝人生的淡淡哀愁。全词整体看来清丽而宛转,柔美而多情。

你要写江南的春天,
就不能只写江南的春天。
要写“江上年年芳意早”,写“桃杏满村春似锦”,写“正好江南,一分春色,梨花白雪”。
当然还要写孟春的江南,有着“白雪装梅树”的生机萌动,仲春有着“细雨色如烟”的诗意朦胧,暮春的江南“身热汗如泉”的暑气初袭的炎热……
所以,江南的春天就是诗画江南,朋友,记住,“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因为“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