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李白晚年顿悟,写下最悲观的一首诗《拟古十二首·其九》,一切如云烟,道尽人生哲思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李白晚年顿悟,写下最悲观的一首诗《拟古十二首·其九》,一切如云烟,道尽人生哲思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731/17/41605636_1130141117.shtml


提起李白这个人物,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豪放潇洒,自由自在。
李白喜欢喝酒,喜欢结交好友,更喜欢游历山河,仗义天涯。
在与李白的诗词当中,我们感受最多的就是在逆境中的豪放。
仿佛在李白的心目中,所有的愁绪都不如一缕春风,不如一杯美酒。
就算是读他人生最失意的一首诗,读者感受到的依然是振奋人心的鼓励。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这些都是李白经典名句,每一句都散发着他的豪放和乐观。
李白虽然在我们心目中是诗仙,是浪漫主义诗人,但他一生不得志。
他一生追求的是功名,然而当他出生的瞬间就意味着他一生与仕途无缘。
好不容易得到进京的机会,他为了把握住机会,不惜写出讨好唐玄宗的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可惜因他过于直爽,在朝廷得罪人,最终被赐金还乡。
这对于追求功名的李白来说是一个沉痛的打击,他只能游历山河,结交好友,以这样的方式抒发自己心中的抑郁。
当他经历“流放夜郎”之后,对功名利禄心灰意冷,后期写出很多首伤感的诗。
《拟古十二首·其九》就是李白其中一首比较悲观的诗,看不到曾经的狂傲,也看到不到曾经的豪迈。
虽然这首诗很悲观,可是他并没有颓废,而是哲思出功名利禄,繁华富贵不过是虚幻。
这也是李白对自己坎坷人生的一个总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读这首诗。

拟古十二首·其九
唐·李白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
前後更叹息,浮荣安足珍。

诗词译文
人一生来这世上走一遭,活着的时候是旅客,死去之后才能真正成为归家的人。
天地之间仿佛是一个旅店,可悲啊,人都要化成万古尘埃。
月亮中的玉兔还在徒劳的捣药,扶桑神木已经变成薪柴。
地下的白骨寂寂无言,青松怎么可能知道冬去春来?
思前想后更加的叹息,功名富贵并不值得珍惜。

诗词赏析
开篇道出人生的无奈与无常:“活的人是世间过客,死去者为归家的人。”
李白以“过客”和“归人”两个词,形象地描绘了生与死的对立与统一。
他认为活着的人在世间匆匆来去,如同旅店中的过客,而死去的人则像是找到了归宿,安然离去。
随即诗人将天地比作一座旅店,进一步强调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天地之间如同一个旅店,可悲呵,人都将化为万古的尘埃”这种比喻深刻而富有哲理,让人不禁对生命的脆弱和时间的无情产生深深的共鸣。
“月中白兔徒然捣药,扶桑神木已变成了薪柴。”李白引用了古代神话中的两个典故:月兔捣药和扶桑神木。
在诗人的笔下,这些神话中的美好事物都失去了它们原有的光彩,月兔虽然仍在捣药,但似乎只是徒劳无功。
扶桑神木,这棵曾经象征着生命与希望的参天大树,如今也已化为了枯槁的柴薪。
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也深刻地揭示了世间万物终将消逝的残酷现实。
“地下白骨寂寞无言,青松岂知冬去春来?”诗人继续用白骨和青松作为对比,表达了生死之间的巨大差异。
白骨象征着生命的终结和永恒的寂静,而青松虽然四季常青,却也无法感知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
这种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宇宙永恒的感慨。
“前後更叹息,浮荣安足珍”是诗人的总结,他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与挫折,终于认识到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不值得过分珍视,这种超脱的态度和深刻的洞见,使这首诗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思想内涵。

感 悟
要说人这一生所求,只不过是虚无缥缈的奢求,最后一刻还是尘归尘土归土,都要天地归一。
然而人还是要过于沉重的活着,这样的生活已经失去生活的意义,只能徒增烦恼。
应该拥有一颗平常心,以简单的生活取代繁琐的日子,只有这样生活才能变得轻松简单。
远处的是风景,而离我们最近的才是人生,希望我们能好好的珍惜眼前的生活,不去“庸人自扰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