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四位被低估的谋士:虽不入流却各展其能
三国时期四位被低估的谋士:虽不入流却各展其能
三国时期,涌现了许多辅佐人主、制定战略、筹划军机的官员,这些人被合称为谋士。然而,这其中有很多官员只是在幕后默默贡献,不亲自上阵征伐。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三国时期的谋士,我们需要在战略高于战术的原则下,对其能力及对历史的影响进行评估。
第四位谋士:阎圃
阎圃是张鲁手下的功臣。他在关键时刻展现出非凡的谋略,劝说张鲁不要贪图虚名,不要与朝廷对抗,而是懂得给自己留下后路。在阳平关被攻破时,阎圃建议张鲁不要急于投降,而是应该先抵抗再考虑归顺,以提升自身价值。当刘备派黄权前来迎接张鲁时,阎圃巧妙比较曹操和刘备,最终引导张鲁在最佳时机归顺朝廷,仅用三句简短的话语就指导了张鲁人生中的三个重大选择,成为三国时期结局最完美的军阀。尽管张鲁个人胸无大志,军事才能平庸,但得到阎圃这样的谋士,实属幸运。综合考虑战略眼光、战术能力,阎圃的总评分为2分。
第三位谋士:许攸
许攸原是曹操和袁绍的发小,后来成为袁绍手下的谋士。他曾提出与曹操结盟和偷袭许都等具有前瞻性的意见,但很少被袁绍采纳。在官渡之战中,许攸因怀疑逢纪而背叛袁绍,转投曹操,并提出火烧乌巢之计,帮助曹操最终获得胜利。然而,许攸傲慢不尊重曹操,最终被曹操杀害。战略眼光、战术能力方面,许攸的总评分为3分。
第二位谋士:陈登
陈登不仅是一位出身于一线士族的谋士,还是统帅。他在多个关键时刻表现出色,推荐刘备做徐州牧、提出征伐吕布的计策、亲自率兵作为先锋,为曹操拿下徐州立下大功。在面对孙策和孙权的兵力差距时,他表现出极大的勇气,成功击退了敌军,为广陵城守住了一线。然而,陈登英年早逝,未能将其丰功伟绩发挥到极致。综合考虑战略眼光、战术能力,陈登的总评分为4分。
第一位谋士:田丰
田丰是袁绍手下的主要战术型谋士。他在灭公孙策、取幽州的过程中立下大功,官渡之战时积极劝谏袁绍北上平定中原。然而,田丰因其刚直的性格多次得罪袁绍,最终被冤杀。在战略眼光和战术能力方面,田丰表现出色,总评分为5分。
综上所述,三国时期的谋士在战略和战术方面各有卓越之处。他们的智谋和贡献,对整个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一位谋士都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三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