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王谢堂前燕”故事里,有放达名士,更有鸿鹄之志的才女
“旧时王谢堂前燕”故事里,有放达名士,更有鸿鹄之志的才女
东晋时期,王、谢两大名门望族的兴衰史,既是一部政治史,也是一部文化史。在《王谢》一书中,作者王征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些名士的风雅生活和政治抱负,以及才女们的坚韧品格,展现了那个时代士人的精神风貌。
在《王谢》的字里行间,总能辨认出那些微妙的变迁,既有历史风浪下的苦难,又有人物抗争的悲鸣,这种种掩映在生命的褶皱中,作者引领读者访微探幽,识得其间奇崛不凡的微光。
王征宇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读魏晋历史,总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个风雅的场面。是曲水流觞,对酒高歌,亦是倜傥风流,竹林谈玄。似这般洒脱惬意,岂能以言语名状?纵使时代动荡,文人雅士却能超然物外,率性而为,成就不拘礼法的“自放”与“风流”,委实难得。
王征宇新著《王谢》便源于这一特殊时期,它以东晋王室百年来的动荡政局为主线,着重描摹了王、谢两大家族的盛衰史,呈现了清流世家的家国情怀和人格境界。王谢两家皆来自中原大族,代表当时顶流的士大夫阶层。他们延续了自汉魏以来的门阀政治,凭借赫赫权势,先后把控东晋朝堂。不过,他们从不以权压人,而是心怀大义,以匡扶天下为己任,始终不敢懈怠。其中,琅琊王氏显赫一时,竹林七贤中的王戎、“卧冰求鲤”的王祥,都出自这个家族。天下大乱之际,王导主持江左大局,联合门阀和士族共扶晋室。他那“戮力王室,克复神州”的宏愿,是王氏子弟的毕生追求,形成深厚的家学渊源。陈郡谢氏则是后起之秀,家族以雅道相传。谢家人大多衣冠磊落,芝兰玉树,良人贤达辈出。他们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还在文学上享有盛名,谢尚、谢玄、谢灵运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 文徵明《兰亭修禊图》卷
在诸多名臣中,王羲之、谢安偏生是“异类”。作为南渡二代,他们不再衣衫不整,装疯卖傻,转而追求更雅致的生活风尚,崇尚更务实的保家卫国理想。王羲之以自然率真的风骨著称,他屡次拒绝王导的举荐,而是追慕志气相投之人。一方面,他为人清雅,常与友人登楼吟咏。另一方面,他恪守君子之道,为官务实,体恤百姓。他的赤子之心、儒家风范,深深影响了后辈谢安。同样才华出众的谢安,四岁便“风神秀彻、神识沈敏、风宇条畅”,长大后名满天下。在那文气荟萃的时代,二人注定产生交集,并萌生心心相惜的默契。早在幼年时期,七岁的谢安就曾询问二十四岁的王羲之,中原士族和众多百姓为什么要南渡江东。王羲之用“衣冠南渡”回应——“衣冠”便是中原华夏民族的象征,即便逃难,仍要穿戴整齐,讲究风度。对于士人来说,士可杀不可辱,衣冠楚楚乃真君子也。由此,衣冠精神一直深埋于谢安心中,成为他一生秉承的信仰。此后多年,他们纵情诗酒,寄托怀抱,以文艺审美观照现实,更展现了传统文人豁达的胸襟怀抱。
▲ 清 帝王名臣像册之王羲之
王、谢二人的渊源当然并不止于此。在内心修行上,他们亦师亦友,互敬互重,是不折不扣的忘年交;在政治处事上,他俩超脱世间名利,又兼具激越的英雄气性,也体现出惊人的相似。他们特立独行,不愿受官位所累,宁可归隐,以山水典籍为乐。不过,纵然身在山野,他们心底深处的报国志向却从未淡去。王羲之仕途不顺,但他记挂北伐战事,不时给桓温写信,发表忧思和政见。针对官僚腐败,他也多次上书朝廷,指出施政弊端,希望能加以革新,使百姓“小得苏息,各安其业”;谢安挑起家族重任后,更是挫败桓温篡晋的计划,匡扶摇摇欲坠的东晋,使国祚得以延续。之后,他又主持淝水之战,创造以少胜多的奇迹,保住了东晋的半壁江山……这些人,这些事,穿梭于历史的烟云中,又不沾染半分尘埃,只留下朗朗清气,辉映着过往的陈迹。
▲ 谢道韫(东晋)清人绘,图 /《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
《王谢》书中除了风骨铮铮的名臣,还有韧如蒲草的女子。她们在现实中踽踽独行,不畏质疑的目光,无惧摧折的命运,显露柔婉与坚毅并存的侠气。书中着墨最多的,莫过于有“咏絮之才”的谢道韫了。她温婉贤淑、才华灼灼,给世人留下了“谢女解围”“天壤王郞”“林下之风”等传奇故事。她有多重身份,既是谢安一手教导的好学生,是王、谢联姻的核心纽带,也是闻名后世的才女。她出身优越,却从不自傲。心怀大义,亦不拘小节。她有鸿鹄之志,不囿于女儿身,向往有朝一日戎装征战,建功立业;她有包容之心,尽管丈夫沉迷道教,但她苦心规劝,严谨治家,使家学代代传承。可惜的是,一代将门女杰却困守婚姻,无法真正施展才华。她暮年时逢孙恩之乱,叛乱被平定后,失去至亲至爱的她投身山川,看书吟诗,平静地度过余生。无怪太守刘柳拜访她后,不禁慨叹:“瞻其言气,使人心形俱服。”
▲ 明 唐寅《王献之休郗道茂续娶新安公主图》
身逢乱世,饱经坎坷的,又何止谢道韫一人?东晋太后褚蒜子,三度临朝,扶立六帝。为稳定政局,她忍辱负重,以退为进,以世家大族牵制权臣桓温,终保朝堂无忧。王献之原配妻子郗道茂,温柔体贴,才貌双全,与丈夫恩爱甚笃。然而,新安公主横刀夺爱,非要强嫁。郗道茂不愿家人为难,自请下堂,保全家族颜面。桓温二夫人李氏自幼家国被灭,投毒报仇失败后,为不连累族人,自愿揽下所有罪责,尽显忠烈女子的担当……在《王谢》的字里行间,总能辨认出那些微妙的变迁,既有历史风浪下的苦难,又有人物抗争的悲鸣,这种种掩映在生命的褶皱中,作者引领读者访微探幽,识得其间奇崛不凡的微光。
从史到文,从文到人,字里行间,裹藏冷峻,是愁肠百结的人间滋味。东晋偏安一隅,内乱不断,目力所及处,尽是萧瑟肃杀之气,裹挟万物消残的寒凉,成为辉煌与落寞的见证。所幸书中芸芸众生,饱经生活曲折和悲凉,仍保持内心温热,化为长远寄托,其影响之深远,如长河落日照亮后人之路。如“小草远志”“桃叶之渡”“黄庭换鹅”等,皆抒发性情哲思,将世事浮沉的愁绪写得磊落从容,笔韵绵长精微,是绵绵密密的文化记忆。
小说结穴处,东晋消亡,刘宋崛起。于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南北朝正式拉开序幕。历史如潮滚滚奔流,王谢们的英魂化作清风、星辰,在不灭的时间长河里,沧桑着、氤氲着,气韵生动。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