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诸葛亮传(节选)
三国志·诸葛亮传(节选)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忠诚品质著称于世。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详细描述了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包括刘备托孤、北伐曹魏等关键事件,展现了他作为一代名臣的风采。
诸葛亮,字孔明,是琅邪郡阳都县人,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章武三年春天,刘备在白帝城的永安宫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先生你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必定可以安定国家,最后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太子刘禅可以辅佐的话,那就拜托你辅佐了;如果他不成才的话,你可以自己取而代之。”诸葛亮流着泪说:“臣一定竭尽全力,献出忠贞的节操,坚持到死为止!”刘备又下诏告诫刘禅说:“你和丞相共商国事,事无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他。”建兴元年,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署管理大小事情。
建兴六年春天,诸葛亮扬言要从斜谷道去攻打郿县。实际上他亲自率领各路军队去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而号令明白。他让马谡担任先锋,与张郃在街亭大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约束规定,举动失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将西县百姓一千多户迁回汉中,斩杀马谡向大家谢罪。上奏疏说:“臣凭着微弱的才能,窃居着不该占据的高位,亲率军队掌握大权,不能训导规章,严明法度,面临大事,临事而惧,致使街亭遭受挫败,自己的才能低下,考虑事情肤浅,接受任务没有方法。臣不能知人善任,考虑事情多有昏昧,根据《春秋》军事失利责罚主帅的原则,过错都在臣本人,臣请求贬降三级,来惩罚自己的过失。”
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带领所有军队从斜谷出发,用流马运送军粮,占据武功五丈原,与魏将司马懿在渭水南边列阵对抗。诸葛亮常常忧虑粮食供应不上,使北伐大业不能完成,因此分派出部分士兵屯田,作为长久驻扎的基础。耕田的士兵混杂在渭水边的居民间,而百姓们安居乐业,军队不曾侵扰百姓。两军对峙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生病去世,享年五十四岁。等到蜀军撤退后,司马懿查看了蜀军的营垒、住所,感叹说:“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
诸葛亮曾经向后主刘禅上表说:“臣在成都拥有八百棵桑树,贫瘠的田地十五顷,子弟们穿衣吃饭之外,自有盈余。臣在外任职,没有其他的调度,随身的衣食,全靠官府供给,不敢另外经营其他产业,来增加自己的家产。如果臣死的时候,不会出现内有盈余的绸布,外有赢余的财物,这辜负了陛下的信任。”等到诸葛亮去世,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样。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蜀汉灭亡后,“沉滞者累年”。后受张华荐举,在西晋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侍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的艰辛,终于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