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出肠道里的“无声杀手”
揪出肠道里的“无声杀手”
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都曾经历过“闹肚子”的不适,但很少有人会将这与结肠息肉联系起来。然而,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肠道疙瘩”,却可能成为威胁我们健康的潜在杀手。
据山东省妇幼保健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介绍,结肠息肉简单来说,就是结肠黏膜上过度生长并突向肠腔内的一种局限性隆起的新生物。这些“疙瘩”可单发,也可多发,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是良性的,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根据病理特点,结肠息肉可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两大类。
非肿瘤性息肉包括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错构瘤性息肉等,这些息肉的癌变几率相对较小。然而,腺瘤性息肉则属于肿瘤性息肉,具有较高的恶变风险。腺瘤性息肉又可细分为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的癌变几率最高。
“关于结肠息肉的形成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年龄、饮食生活习惯、胆汁代谢紊乱、肠道炎性刺激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都可能与结肠息肉的发生有关。”因此,有家族史、高脂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胆囊切除术后等人群,更容易成为结肠息肉的“目标”。
结肠息肉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不适症状,因此被称为“无声的杀手”。许多人在体检时通过肠镜筛查才发现自己患有结肠息肉。虽然多数结肠息肉本身是良性的,但其中的腺瘤性息肉却有可能发展成癌症。
癌变风险的大小,取决于息肉的性质(肿瘤性或非肿瘤性)、大小(一般越大癌变风险越高)和数量(数目越多风险也越高)等因素。“研究发现,约80%以上的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息肉演变而来的。通常需要经历正常黏膜-增生-腺瘤形成-继续生长-腺瘤发生癌变的阶段,整个过程一般需要5-10年时间。”从息肉发展到癌变的时间因人而异,因此一旦发现息肉,应尽早治疗以预防癌变。
由于结肠息肉具有癌变风险,且晚期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较低,因此一旦发现息肉,建议尽早进行内镜下切除。根据息肉的大小、形态等特征,内镜下息肉切除有多种方式,如冷切除术、高频电凝切除术、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EMR)以及内镜结肠黏膜下剥离术(ESD)等。
结肠息肉切除后并非一劳永逸。患者还需定期复查及随访,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新生的息肉,从而进一步降低癌变风险。
对结肠息肉的预防,肠镜检查无疑是最有效的筛查手段之一。40岁或45岁以上的成年人,应考虑将肠镜检查纳入常规体检项目。通过肠镜检查,能直观观察结肠内部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如息肉、炎症等异常情况。
此外,对于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肠镜检查的频率更应适当提高。这些高危因素包括但不限于:
- 家族遗传史:若一级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中有人患有结直肠癌,个体患病风险将显著增加。
- 个人病史:曾患结直肠癌或肠道腺瘤的个人,由于疾病复发或新发风险较高,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
- 长期炎症性肠病:患有8-10年以上未愈的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其肠道黏膜易受损伤,癌变风险也随之增加。
- 粪便潜血试验阳性:此试验是检测肠道隐性出血的敏感指标。阳性结果可能意味着肠道内存在出血或炎症,需进一步通过肠镜检查明确原因。
- 长期精神压力:长期承受慢性精神刺激的人群,其肠道健康也可能受到影响。因此,这类人群同样需要关注结肠健康,适时进行肠镜检查。
- 符合特定症状组合:若个体同时存在以下任意两项症状或病史——慢性腹泻(病程超过2个月或间歇复发)、慢性便秘(病程至少6个月以上)、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也被视为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
除了肠镜检查外,为了减少结肠息肉的发生,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少吃高脂高蛋白、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这些食物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和排便顺畅,从而降低结肠息肉的发生风险。
-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它们不仅会增加结肠息肉的发生风险,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其他方面的损害。因此,建议尽早戒烟限酒以维护身体健康。
- 适当增加活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和血液循环,有助于预防便秘和肠道疾病的发生。建议每天保持适量的运动时间,如散步、慢跑、瑜伽等。
- 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长期的精神压力和焦虑情绪,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建议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释放压力和调节情绪。
结肠息肉虽然是一种常见的肠道问题,但只要了解相关知识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可大大降低其癌变风险。让我们共同关注肠道健康,远离结肠息肉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