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的起源与演变:从古希腊到现代
逻辑学的起源与演变:从古希腊到现代
“逻辑”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希腊词“逻各斯”(λγοV,英语logos),其复数形式是logoi。这个概念在古希腊哲学中具有多重含义,包括一般的规律、原理和规则,言语、命题、说明、解释和论证等,理性、推理能力,尺度、关系、比例等,以及价值、分量。
从词源上说,“逻辑”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个希腊词,即“逻各斯”(λγοV,英语logos,其复数形式是logoi)。“逻各斯”是多义的,其主要含义有:
(1) 一般的规律、原理和规则。一般认为,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最早将这一概念引入哲学,认为“逻各斯”是一种隐秘的智慧,是世间万物变化的一种微妙尺度和准则。在斯多亚派那里, “逻各斯”是宇宙事物的理性和规则,它充塞于天地之间,弥漫无形。在新柏拉图主义那里,“逻各斯”表示展现在可感世界中的可理解的支配性力量。在这个意义上, “逻各斯”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关于规律性的哲学范畴,与中国老庄哲学的“道”庶几近似。
(2) 言语、命题、说明、解释和论证等。例如,斯多亚派认为,“逻各斯”包括两个部分:内在的“逻各斯”就是理性和本质,外在的“逻各斯”是传达这种理性和本质的语言。亚里士多德根据第一原理阐述“逻各斯”。在基督教中,“逻各斯”指上帝的话语。
(3) 理性、推理、推理能力、与经验相对的抽象理论以及与直觉相对的有条理的推理。例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用“逻各斯”一词表示灵魂的理智部分。
(4) 尺度、关系、比例和比率等。例如,亚里士多德曾谈到音律的“逻各斯”。
(5) 价值、分量。例如,赫拉克利特谈到人的“逻各斯”大于其他事物的“逻各斯”。
上述说法得到了语言学研究的印证。不管怎样,“逻各斯”的基本词义是言辞、理性、秩序、规律,故它在拉丁语中译为“ratio”,后转为法语“raison”,最后成为英语“reason”和“rationality”的字根。其中核心含义又是“秩序”和“规律”,其他含义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例如,“有秩序的”“合乎规律的”就是合乎“理性”的;“推理”就是按照“规律”进行有“秩序”的、有条理的思维。因此,西方各门科学的词尾“学”(logy),均起源于“逻各斯”这个词,“逻辑”一词更是从它引申出来的。
西方逻辑早在明代就开始传入中国。一开始,中国译者们按先秦传统来理解“logic”,先后将其译为“名学”、“辩学”、“名辩学”、“理则学”和“论理学”等等。李之藻(1565—1630)与人合作翻译了葡萄牙人所写的一部逻辑学讲义,译为《名理探》。清朝末年,逻辑方面的翻译著作有《辩学启蒙》(1896)、《穆勒名学》(严复译,1905)等。严复是将“logic”译为“逻辑”的第一人,但他并未加以提倡、推广,而是选用了“名学”作为他的译著的书名。直到20世纪30—40年代,“逻辑”译名才逐渐流行开来,并慢慢获得通用。不过,在中国台湾地区,直到20世纪后半期,仍有逻辑学教材冠以“理则学”等名称。
作为一门科学的逻辑,它是既古老又年轻的。说逻辑学古老,是说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起源上看,它有三大源泉:
古希腊的形式逻辑。古希腊逻辑以亚里士多德的词项逻辑和斯多亚派的命题逻辑为代表。
中国先秦时期的名辩学。中国先秦逻辑亦称为“名辩学”(或名学,辩学),以名、辞、说、辩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代表人物有邓析、孔子、惠施、公孙龙、墨翟及其后学、荀子、韩非等,其中墨翟(约公元前468—前376)及其弟子形成墨家学派,曾风靡于整个战国时期,在逻辑学上成就最高。
古印度逻辑。印度逻辑主要是正理论和因明,它起源于古代印度的辩论术,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逻辑和认识论的内容始终结合在一起。正理论的发展包括古正理和新正理。因明是佛家逻辑的专称,其中“因”指推理的根据、理由,“明”指知识、智慧,“因明”就是关于推理、论证的学问。因明的体系是建立在古正理的基础之上的,分为古因明和新因明。
说逻辑学年轻,是说它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已经或者正在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逻辑学科体系。可以将目前盛行的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边缘交叉学科的划分移植到逻辑学领域,相应地把逻辑学的各个分支一次性地划分为基本逻辑、应用逻辑、广义逻辑三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