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国历史上的真正的姜维到底是谁
揭秘三国历史上的真正的姜维到底是谁
姜维,字伯约,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以文武双全著称。他本是魏国人,在诸葛亮的离间计中遭到魏国猜忌,走投无路之下归顺蜀汉。在蜀汉,他成为诸葛亮的得意弟子,继承了诸葛亮的衣钵,多次北伐曹魏,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
姜维像
姜维出生于公元202年,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他的一生对蜀汉可谓功不可没。他从魏国归附蜀汉之后,随诸葛亮参加了多次北伐。诸葛亮在途中逝世后,他从容镇定,利用计谋安排了撤退,让司马懿被死的诸葛吓退。在独掌军权之后,他决定北伐,完成前人未竟事业并统一天下。他先后进行了多次北伐,虽胜多负少,但是掏空了蜀汉的国库。
姜维墩遗迹位于今甘肃省临洮县的城东岳麓山顶,地势颇高,可以俯瞰整个临洮县和周边的5公里范围。规模是南北长度为22米,东西宽度为14米,高度为10米,中间的夯层厚度为0.14米。姜维墩并不是三国时期姜维建造的,而是秦汉时期的烽燧,后世多加修葺沿用,是陇西郡治最高的瞭望台。之所以被称为姜维墩,是因为姜维北上伐魏的时候,多次取道于此,因此得名。
姜维避祸
姜维在历史上又非常著名的几个典故,其中最为盛名的即是“屯田避祸。”这一典故直到现在还是被很多历史学家称赞,也是很多普通人茶余饭后的谈笑。姜维避祸,说的是姜维在祁山与邓艾相持,稍占上风,却因为宦官黄皓与想要取代姜维的右将军阎宇狼狈为奸,向后主进谗言将其召回。姜维被迫班师,求见后主不得,却通过郤正得知了真相。姜维气愤欲杀黄皓,被郤正劝止。郤正建议姜维带兵外出沓中屯田避祸,并列举四大优势:一可以收获粮食以供军中之用,二可以夺取陇右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国军队不敢对我汉中累举妄动,最后,将军在外握有兵权,谁也不敢算计你,可以避祸。这就是保国安身的办法,姜维大喜非常感谢郤正,次日召集众将,对汉中防御体系进行了周密部署后率军北上沓中屯田。
姜维剧照
姜维本是魏国将领,但是在诸葛亮北伐时期,姜维在诸葛亮的离间计之中,被魏国怀疑有异心,不得已的情况下投靠了蜀国。他深受诸葛亮的重用,传承了诸葛亮的衣钵,在诸葛亮死后,姜维开始崭露头角。后期,随被费袆等人猜忌,兵权有所削弱,但是在费袆死后,姜维可谓是独揽军事大权。
诸葛亮死后,姜维依旧率领蜀国军队北伐曹魏,大胜两次,小胜四次,更有其余小败几次,不过总体上来说算是胜多负少。不过蜀国朝中有人反对姜维的北伐,毕竟蜀国在诸葛亮死后,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战争消耗国力,蜀国只会越发的虚弱。
之后,姜维被偷袭之后,大势已去,刘禅举国投降。姜维却不甘心,他假意投降魏国将领钟会,希望可以策反钟会,以钟会反叛魏国来赢得蜀国的生机。但是钟会反叛失败,被部下所杀,而姜维在一边看到大势已去,提剑自刎。
姜维像
姜维这个人,评价极高,一些历史学家对于他的评价仅次于诸葛亮,文武双全,而且谋略不逊色他的师父。而历史总是见仁见智的,不会有任何一个人收获所有的掌声和骂声,姜维也是一样,褒贬不一。赞赏声和批评声总是不绝于耳。
很少人意识到,在蒋琬费祎死去前,姜维收到了多大的控制;之后那几年,他又如何被朝中黄皓等人打压。这是许多人很少提及的:诸葛亮北伐,也有平衡蜀中派和荆州派关系之目的;姜维则是陇西降将,和蜀汉内部关系更是复杂无比。实际上,针对他的除了黄皓,还有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与许多人想象的不同,诸葛瞻和姜维的关系,并不那么美好。所以,姜维其实是个夹缝中的男人:他有才华,私德也没什么可挑剔的,但落在他手里的,是一个诸葛亮都无法逆转的大局面,以及朝内不断的斗争。但直到最后,蜀汉没亡在他手里——哪怕面对魏国大军压境,他自己身在沓中,被邓艾层层围裹阻拦,他还是完美的杀过阴平桥、晃过诸葛绪、回到剑阁、守住了钟会,简直把魏国的西征计划摧毁了大半。最后蜀汉是亡在邓艾那次传奇的偷渡之上,但直到成都被迫,钟会在剑阁,还是动不了姜维。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这句名言所说,每个人眼里的姜维都是不一样的,这涉及到价值观与人生观,不过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三国那个纷乱的人才辈出的年代,姜维,用他的一生书写了一篇壮丽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