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拉小手,当心孩子“关节脱臼”!
大手拉小手,当心孩子“关节脱臼”!
常常遇到家长说只是拉了一下小孩的手,孩子就一直哭闹,不愿意使用其手拿东西,更不愿意活动,一碰就哭。很可能,你把你家孩子的关节拉脱臼了——也就是我们医学上的“桡骨头半脱位”。该病由Fournier在1671年首先描述。
桡骨头半脱位定义
桡骨头半脱位,指桡骨头从肘关节囊环状韧带中脱出,导致关节功能障碍。多由于手腕和前臂被拉所致,故又称牵拉肘。
流行病学特点:
多发生在4岁以下的幼儿,以2-3岁最常见。
男孩比女孩多见,可能与男孩活动量相对较大有关;
左侧比右侧多,可能与左侧肢体使用频率高或易受牵拉有关。
发病机制
由于婴幼儿桡骨头发育尚未完全,头颈直径几乎相等。肘关节关节囊,环状韧带相对松弛,对桡骨头不能确实地稳定。当肘关节出于伸直位,前臂旋前时突然受到纵向牵拉;关节腔负压增加,桡骨头即可自环状韧带内向下脱位,而部分环状韧带近侧边缘、关节囊滑向关节间隙并嵌入肱桡关节腔内。桡骨头向桡侧移位,即形成半脱位。
注意:我们的桡骨头半脱位不是桡骨头从肱桡关节内完全脱出来。只是韧带的卡压导致桡骨头不能完全复位。
临床表现
桡骨头半脱位后,患儿哭闹不止并拒绝上肢的活动和使用,特别是举起前臂、用患肢取物。肘关节呈略屈曲或伸展位,前臂处于旋前位。
桡骨头外侧压痛明显,在幼儿,表述不明确,必须轻柔仔细地检查方可确定。无肿胀和畸形。
X线片不能显示该损伤,故x线片通常无异常表现,肱桡关系正常。但易与肘部其他损伤区别,如骨折、肘关节脱位。
诊断
- 本病多为间接暴力所致。如用双手牵拉幼儿腕部走路中跌倒;穿衣服时由袖口牵拉幼儿腕部;在床上翻滚时,身体将上肢压在身下,迫使肘关节过伸等外力造成。
注意:无牵拉病史的其他损伤,一般不考虑桡骨头半脱位。
受伤后不愿上抬患肢,前臂不能旋后。
肘关节(处于伸展)多处于轻度屈曲位、前臂旋前下垂位。
肘关节无肿胀、畸形,但桡骨头处有明显压痛。
X线片无异常,故不需要行x线检查。
治疗
治疗该病主要靠手法复位。
复位:无需镇静或镇痛。
复位手法——旋后屈曲法和旋前复位法。
对患肢进行术前检查:神经血管检查包括评估远端脉搏和毛细血管再充盈。触诊周围区域是否有触痛可能提示有其他损伤。
面对孩子,用一只手手掌握住患肘,将拇指放在桡骨头上。
用另一只手握住手腕,拇指和其他手指分别放在手腕的两侧。
向看护者解释该技术会引起短暂的疼痛。
保持肘部90度屈曲。
对于极度旋前技术,迅速使前臂旋前。一些专家建议极度旋前后立即进一步屈肘。对于旋后-屈曲技术,用一个连续动作,快速、牢固地后旋前臂,然后充分屈肘。
聆听桡骨头处的咔嗒声或明显的爆裂声,这是复位成功的体征。
复位成功临床表现:患儿立即停止哭闹,并可抬起前臂用手持物。几乎所有儿童都将在30分钟内自发开始使用手臂,或者开始使用手臂对别人提供的玩具或点心做出反应。
固定:无需特殊固定,可用三角巾将上肢悬吊3-5d,令其减少活动。防止造成习惯性半脱位。
注意事项:
若一次复位未成功(30分钟内),可重复手法复位,注意拇指按压桡骨头。
反复复位没有患肢活动,应行肘关节X线检查。如果有活动,则不用X线和制动。
如果疼痛或功能障碍持续时间>24小时,应高度怀疑不完全复位或隐性骨折。桡骨头半脱位有20至40%的复发率。
手法复位时需轻柔迅速,避免过度用力造成二次损伤。复位后应观察患儿反应,确保疼痛缓解、活动恢复。成功后不必镇痛。
半脱位时间长的患儿,复位后症状不能立即消失,需要观察一段时间后才能明确复位是否成功。
对于习惯性脱位者,复位后上肢石膏托固定肘关节90°,前臂稳定7-10天。
预防
- 家长应加强对患儿的看护,避免过度牵拉前臂:
A. 不要突然猛拉小孩的手、腕或前臂
B. 不要拉住小孩一侧的手臂、腕或手将其提起
C. 不要拉小孩的手或前臂旋转
D. 抱起孩子时,从小孩腋下或同时抓住两只手将其举起来
E. 防止跌仆。
可引导患儿进行适度的前臂肌肉锻炼,以增强关节稳定性。避免反复脱位,形成习惯性。
若出现上述表现,家长可自行复位,若不成功则应到医院就诊。
若患儿有习惯性脱位倾向,应及时就医寻求进一步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