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财政史:清代前期的军费支出与兵种数额
清朝财政史:清代前期的军费支出与兵种数额
清代财政支出以军费为主,占总支出的80%左右。本文将详细介绍清代前期的军费支出情况,包括八旗、绿营、防军、乡兵和土兵等不同兵种的编制和人数,以及军费支出在国家财政中的重要地位。
清代财政支出并无常额且内容繁杂,主要以军费支出、官俸支出、政费支出、皇室支出、工程支出和其他支出等为大宗。其中十之八九用于军费支出,官俸支出,也居重要地位,一般占岁入的六分之一左右,清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还以一部分支出,用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但其数远不如军费和官俸支出。乾隆三十一年(1766)岁出为满、汉兵饷一千七百余万两,王公百官俸九十万两,外藩王公俸十二万两,文职养廉三百四十七万两,武职养廉八十万两,京官各衙门公费饭食十四万两,内务府、工部、太常寺、光禄寺、理藩院祭祀、宾客备用银五十六万两,采办颜料、木、铜、布银十二万两,京师各衙门胥役工食银八万两,京师官牧马牛羊象刍秣银八万两,东河、南河岁修银三百八十万两,各省留支驿站、祭祀、仪宪、官俸役食、科场廪膳等银六百万两,岁不全支,更定漕船岁约需银一百二十万两,是为岁出三千数百万之大数,而宗室年俸津贴、漕运旗丁诸费之无定额,各省之外销者不在内。
军费支出
军费开支是清前期国家财政支出的最大项目之一。清初军费占总支出的80%左右,有“供亿不资”,“国用所以不足之故,皆养兵耳”之说。方国栋曾于顺治元年(1644)上言:“连年用兵,度用不支,古今生之财之说开与节二者。开于今日已无可加当议节自朝廷始。旧制江南岁市布五万匹供官府赍予宜可罢,省帑金三万议上报可。(《清史稿》)”清代军费开支主要有养兵费、和战争费以及其他支出项目。养兵费取决于兵制和兵饷,战争费则取决于军事行动的次数和规模,两者基本上可反映清代军费开支的概况,还有其他费用、军费奏销管理办法等。
兵种数额
清入关前,其军队分为满州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入关后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故清前期的军队编制构成即为八旗、绿营。
1、八旗兵。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定八旗制度。
初设四旗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后增设四旗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天聪九年(1635)设蒙古八旗,崇德七年(1642)再设汉军八旗,合为二十四旗,约20—30万人左右,其中满州八旗为主要武装力量。
2、绿营兵。清入关后,鉴于八旗兵力太少,无法控制全国,尽力收编汉族地主武装,组成“绿营”,受各地总督、巡抚统率,与八旗同样驻防各地,如防区内有八旗者,均受八旗指挥。清代军制,满人用八旗,汉兵用绿营。绿营兵力,各朝不一,顺治初建绿营有六十六万人;康熙时各省经制马步五十九万四千四百一十四人。林起龙于顺治十六年(1659)上言:“今绿营兵六十馀万,然而地方有事,虽多仍不足用。(《清史稿》)”绿营兵六十六万人。绿营战功,自康熙征三藩起用旗、绿营兵四十万。其后至乾隆时平定准部回疆金川绿营兵皆有勋绩。乾隆四十六年(1781)增兵平定川楚教匪之役、英法通商之役。粤寇起,广西绿营兵二万三千,土兵一万四千,遇敌则靡。承平日久暮气承之。自同治到光绪,迭经淘汰,绿营之制仅存而已(《清史稿.兵部》)。乾隆二十九年(1764)绿营兵数为六十三万七千三百二十三人,五十年(1785)为五十九万九千八百一十四人,嘉庆十七年(1812)为六十六万一千六百七十一人,到了清代后期同治光绪年间绿营兵减至四十六万二千三百八十二人。
3、防军。清代除设八旗和绿营,另招募的军队,分守于各州、县,称防军。防军兵力多少不定,有事战、无事散。后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以淮军、湘军的姿态出现而成为常备军,最后发展成为陆军。
4、乡兵。乡兵始于雍正年间,清政府为镇压农民起义而豢养的武装力量。乡兵多由各地训练,故方式众多,有屯练、民壮、乡团、猎户、渔团、沙民等,人数多少不一,装备好坏不齐,饷章增减不定。
5、土兵。即以少数民族如川、甘、湖、广、云、贵等最为多,雍正年间,以族内人户超过1000户以上者设“千户”一人,有百户以上者设“百户”一人,不及百户者设“百长”一人,每千户之下,设教司长数人。土兵战时主要用作向导。
清代统治者豢养如此庞大的军队,养兵费支出自然浩繁惊人,清前期仅用于八旗、绿营的兵饷就达2000万两之多,几乎耗去了国家岁入的8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