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本自然文学佳作,带你走进心灵的旷野
15本自然文学佳作,带你走进心灵的旷野
翻开这些书,
仿佛走进了一个个奇妙的自然世界。
从深邃的海洋到广袤的森林,
从巍峨的山川到奔腾的河流,
每一处风景都蕴含着生命的奇迹与智慧。
这些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
更是我们与大自然心灵相通的桥梁。
希望你在这片文字丛林里,
找寻到惬意的内心旷野。
1.《百里漓江:生态发展史》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任林举从漓江的源头猫儿山出发,一路顺流而下,聚焦于漓江流域的野生动物保护、污水治理、生态修复、经济发展等问题,通过深度追踪的方式展开了田野考察。以深度挖掘个案的方式和强烈的亲历性、现场感从历史文化、人文、生态保护等维度深度揭示百里漓江的生态发展史,反映广西壮族自治区在生态保护和民生发展方面所作出巨大的努力与贡献,通过人与自然血脉相融的关系表达对大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之情。
2.《北上南归》
这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杨志军的最新力作,中宣部2023年重点主题出版物。作品以云南亚洲象群“北上南归”事件为原型,讲述失散数十年的“缅桂花”家族几代大象,在专业的野象保护机构、各民族干部群众帮助下,克服艰难重获团圆,北上返回栖息地的经历。全书约55万字,以诗意优美的笔触展现了亚洲象独特神奇的生命状态和各族人民赋予其的丰厚文化内涵,呈现了云南绮丽的热带雨林生态景观、多样性的动植物资源和多彩民族文化,凸显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3.《博物学导论》
自然观察和探究宜先近后远,由平凡再到奇异,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往往顺序颠倒,走向歧途。本书示范了在现代社会中普通公民如何从事最正宗的博物学,如何从关注身边的普通现象而开启自然探究,不单纯传播了已有的科学知识,也实实在在地生产了新知识。它用清晰的案例表明,古老的博物之学平行于主流科技而存在着,并大有前途。
4.《遥远的向日葵地》
全书分为两辑。第一辑记忆之中(2007-2009),记录了在喀吾图和阿克哈拉村细碎坚忍的生活画面;第二辑角落之中(2002-2006),原生态书写了李娟和母亲及高龄的外婆随牧民迁徙、流动的日常:开杂货铺,当小裁缝,帮往来的牧民车衣裙,去大山深处采野生木耳;春天沙依恒布拉克草原上鼓胀的帐篷,夏季牧场上喧嚣盛大的阿肯弹唱会,入冬后瓷实的迢迢雪路……戈壁、草原、森林、雪山、骏马和牧人,细腻明亮的文字展现了游牧民族在边地深远丰富的生存景观。
5.《西高地行记》
多年来,著名作家阿来用脚和笔丈量世界,认知内心。他攀行在雪山之间,仰望苍穹,俯身凝视花草生灵……阿来曾说,行走与写作是他的宿命,于是有了这部行走笔记。从四川到西藏、云南、贵州、甘肃……阿来写大地、星光、山口、银环蛇、野人、鱼、马、群山和声音,完全去除了多余的神秘,但又不忘把读者引向广阔的精神空间。同时,作为一位植物学的痴迷者和博学者,阿来在所有文章中无一不聚焦花草树木。阿来说:“我是一个爱植物的人。爱植物,自然就会更爱它们开放的花朵。”在《西高地行记》中,每到一处,都会有繁花盛放。
6.《天气的秘密》
在这本《天气的秘密》中,“自然界的福尔摩斯”特里斯坦·古利用丰富的观察实例和60余幅精美插图,为我们展现了阴晴雨雪等天气现象的缤纷世界,带领我们探寻身边的自然线索。本书曾获《每日电讯报》2021年度好书,得到北京天文馆副研究员、科普作家王燕平,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编辑、科普作家张超倾情推荐。
7.《菌子的故事》
菌子之于云南,犹如辣椒之于四川。本书以菌子为媒介,串联起自然、饮食、历史、轶事,展示了具有人情味、烟火气的云南生活图景,点滴细节唤醒记忆深处的故乡、亲情、友情、人情,满足对自然美好生活的想象,勾起对彩云之南的向往。被视为理想生活之地的彩云之南,处处是菌子留下的痕迹,四季轮转中,云南人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多姿多彩。
8.《草木有情》
本书从北大四院的植物说起,带领读者从留意身边的草木步入植物世界,观察植物,记录植物,理解植物。书中介绍描述植物要用到的术语,包括命名、手性、入侵物种以及植物伦理、人与植物的关系等文化内容。鼓励读者亲近自然,找到植物的名字,发现它们的故事,逐步建立自己的自然档案,开启自己的博物人生。为人们了解植物种类、植物保护、自然教育等提供鲜活的材料,也为自然爱好者快速熟悉陌生环境、准确识别当地物种提供了样本。
9.《“她”的力量》
生命现象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特别是探讨两性关系和个体间博弈的社会生物学领域。达尔文的性选择理论建立在雄性竞争和雌性选择的前提之下,贝特曼、特里弗斯从两性投资和冲突的角度延伸了这些思想,这些都是我教授行为生态学中的经典理论。露西·库克在《“她”的力量》一书里以轻松和幽默的文字展示了精彩的动物“她世界”,揭示了新的研究证据正在动摇传统的性别角色和性别二元论。这是一本值得慢慢品味的好书,让我们看到了更为完整的生命演化图景。
10.《夏日木屋》
一本诞生于瑞典夏季小木屋的优雅小品,一次奇妙又有趣的乡间避暑之旅。瑞典奥古斯特文学奖获得者妮娜•波顿全新力作,讲述了作者在母亲的乡间木屋度假时,与周围世界的小生物邂逅、互动的奇妙经历。在作者笔下,狐狸、蜜蜂、松鼠等动物是启发日常哲思的邻居与访客,植物和细菌也有着独特的生命语言和沟通方式。作者以诗意而洗练的文字,呈现了一位文学家兼生物学家眼中的生命百态和物种进化史,同时呼吁人们与不同物种平等对话,和谐共生。
11.《苔藓的世界》
苔藓是微小的,常常被人忽略,它也是宏大的,自成一个世界。作者是生态学家,又是原住民的后裔,天然有两种看世界的眼光,得天独厚,她以生活和科研经历为基础,用优美的语言与博物的素养,介绍了苔藓的独特性以及它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位置。阅读这本书,读者既获得智慧与惊喜,也开始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12.《张岱的美学世界》
晚明年代,群星璀璨,张岱无疑是其中最明亮耀眼的那一颗。三百多年后,以半生遍读其著作、深受其影响的老桥,潜心追寻张岱的美学世界,从行旅、美食、戏曲等九个维度叙述、追忆张岱的日常生活。通过刻画张岱的人生经历,指出张岱美学观念的形成有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五十岁之前身居世家的优渥安逸,到清兵入关、绍兴沦陷后的颠沛流离,归隐山林后潜心著述,终臻化境。让我们跟随老桥,逐一领略张岱传奇一生的绝美风景。
13.《森林、冰河与鲸》
生态摄影师、旅行作家星野道夫生前最后一部作品。这部夹杂着人类学田野笔记的趣味的图文旅行手记,被星野道夫研究者誉为高峰和经典。书中,他从阿拉斯加东南部开始,一路向北,跨过白令海峡,再向西,完成从阿拉斯加到西伯利亚,从美洲到亚洲的文化寻根之旅。途中,作者记录下与部族长老的会面,以及找寻神话起源的经过,以及森林、冰河与鲸,三个关键词串联起一个永恒的主题——时间。回到洪荒,从自然中获得直觉与领悟,坚持不懈地用照片与文字去表现真理,以体验和温度,得到幸福。
14.《菜籽沟村》
菜籽沟村堆满了故事:鸡鸣中醒来,日出而作,且耕且读,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看树上开会的乌鸦,等一只老鼠老死,做梦的气味被一只狗闻见。这些飘在空中被人视若寻常而熟视无睹的故事,都是他的生活大事。
世界也是一个更大的菜籽沟村。远路上的新疆饭慰藉的是旅人疲惫的身心;一条长达三百多公里的牛羊转场道路,每年有数百万牲畜浩浩荡荡行走其间,绵延数千年;藉藉无闻的老人,一生中所有的礼仪,似乎都是为樶后盛大的葬礼所做的预演……心安即是归处,花开花落,死生忙碌,我们樶终都会活成自己的家乡。
15.《万物归一》
作者不断地追问自己,关于时间,关于真实,关于奉献,关于死亡,来自命运的意志。她写到一只被烛火吞噬的飞蛾,写到飞机失事后烧伤了脸的七岁女孩,写到冰冷的海滩上的一次洗礼。但是,在变幻莫测的风景“幕布”后,在她所谓的 “难学的东西——岩石山和咸水海”后,她看到的却是圣火的力量。
如同《听客溪的朝圣》,大自然的壮美与无比纷繁的生命细节是安妮·迪拉德不变的主题。《万物归一》也犹如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安妮在山水之间寻求抚慰,逐渐意识到:真实的痛苦是另一种前行的力量,人生“必须披荆斩棘,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