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宝珍:政策导向下的股市走势分析
董宝珍:政策导向下的股市走势分析
导读:董宝珍对当前中国股市走势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实体经济面临的挑战到中央政府的经济策略,再到股市救实体的政策导向,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和分析。
万科的事件证明了一个道理:在房地产行业,即使一个企业拥有强大的主观优势,如果其依赖的宏观背景出现问题,那么它仍会面临重重危机。万科的主观优势无法改变这一背景崩溃后的事实。这个教训延伸至所有企业、个人乃至国家层面,主要强调背景和时局的重要性。正如湿滑的雪道,形势往往比个人或企业更为强大。
当前中国社会的形势如何?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是40年周期的挑战。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大老板,都感受到“难”字当头,困难重重。这种困难在1998年和2008年也曾出现,而现在又来临。然而,这一次与前两次不同,前两次是十年周期的调整,而现在的调整则是40年周期的大调整。自1978年至现在,历经45年的高速增长,实际上已经进入了调整阶段。
中低端制造业不如印度、越南,房地产市场已经泡沫化,过去几乎所有的驱动力都已耗尽,因此面临较大的挑战。我多次在演讲中提到,为何在当前经济困难时期,中央政府没有采取大规模刺激措施?原因在于,经过考察发现,传统的刺激手段已经无法有效推动经济,因为铁路、公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已接近饱和,缺乏新的需求增长点。因此,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和金融改革这两个方向寻求突破,注重原创,才能推动经济发展。
李录在北大演讲时提到,无论是德国、日本还是美国,在追赶英国的过程中,都花费了大约三四十年的时间。作为追赶者,一旦达到这一水平,就不能仅仅跟随在其他国家后面,而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突破。这实际上标志着进入了科技和金融时代。因此,面对当前的经济困境,中央政府并未选择大规模的财政刺激。相反,其策略是不刺激实体经济来解决其困难,而是采取了以虚就实的方法,即通过刺激股市,使股市繁荣起来,让民众拥有消费的资本,从而促进经济的内循环。
我们公司的一位员工给我看了人民日报中的一个观点,我深表认同。它指出以往在经济困难时期,国家通过修建公路、铁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项目来促进经济发展,这不仅为民众提供了工资收入,也使得公司有税可收,从而带动了整体经济的活跃。然而,当前中央政府若继续投资于公路建设,而忽视了其必要性,这将导致资源浪费。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将资金投入股市。因为当老百姓开始持有股票时,一旦财政资金发力,老百姓也会随之跟进。这种情况下,老百姓手里的钱更多了,便更倾向于消费。这一效应与修公路所导致的工资增长原理虽不同,但结果是相同的。
中国有10亿人与股票市场相关联,这意味着几乎每个家庭都能从中受益,这与过去直接进行财政大基建的模式何尝不是相似呢?不再进行大规模的基建投资,而是将同样的资金投入股市,推动股市上涨,进而使全民受益,经济随之活跃。当前的策略实际上正是采取了这条路子,这就是所谓的金融救实体、股市救实体,通过股市的膨胀和股市的走牛来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这个战略实际上就跟中央政治局发布的那些文件一样的,是在搞活股市、提振信心、创造消费。
为什么没有成功呢?
主要是由于市场机构的不配合以及市场化主体的不配合。那么,国家队入市直接购买股票,充当财政的角色进行基础建设。从理论上讲,美国、英国、印度等国家都采取这样的做法。中国的实体经济经过40年的饱和化之后,只能依靠金融力量和科技创新来拉动。股票市场一旦活跃,科技企业也将随之发展起来。
中央两年前就提出了这一思路,美国和印度等国家也采取了类似做法。但当时中央提出的政策未能实现,原因在于市场化机构的不配合,这些机构并未听从国家的指导,未落实中央政治局的决策。
今年9月24日,三位部长发表讲话,从结果来看,国家并未成功推动股市,反而让老百姓承担了万亿资金的后果。
从目前的结果来看,比赛才刚刚开始,五分钟的开场并不足以决定整个比赛的胜负。最后的输家并不能仅凭开场五分钟来判断。此次几位部长和高层的意图是明确的,他们希望通过展示信心来确保股市成功。然而,出现了游资控制市场的走向。
国庆节期间股市连续涨停的情况不正常,应该是股市稳定走牛。当时社会情绪过于浮躁,市场在10月8日调整后,一种现象随之出现:各路游资开始炒作中小盘股票。例如,中证两千的某些股票市盈率达到了80倍,仍在被炒作,这无异于“在厕所里打灯笼——找死”。尽管如此,许多投资者仍然盲目追捧小盘股。据报导,有一位成都的程序员甚至在亏损112万后仍坚持“炒小票”,认为这是唯一能让他翻身的方式。
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游资正是利用了这种错误的群众心理来收割财富。更为糟糕的是,这种掠夺性收割不仅破坏了国家的发展战略,还扭曲了市场正常走势。
有的说10月8号的异常涨停和随后的下跌,是国家队卖出的结果?
不一定,指数老涨停了还受得了?因此,这种走势必然要停下来。真正的问题在于,11月之后,炒作泡沫的游资窃取了定价权和市场主导权,将股市推向杠杆牛2.0。随后,低估值再次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
因此,自9月24日以来的四个月里,首先确定了以股市拉经济的战略现实化,并加以展现。其次,前期五分钟的游资收割和炒作引导了这一方向,如果不加以制止,将对整体市场造成破坏,国家不会接受。随后便出现了一系列微弱的调整。最终,低估值的板块再度崛起,是唯一能够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部分,依靠的正是低估值的推动。因为低估值的上涨本身符合价值规律,具有合理性。
以上海浦东开发为例,因为浦东地价相对便宜,使得开发更为成功,是不是?而重庆渝中区由于地价高且发展空间有限,开发商便转向了江北等地。这说明,只有在低成本的区域进行开发,才有可能实现成功。大部分低成本投资仍由国有企业承担,而市场往往否定国有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国家队有能力解决问题,市场无法提供合理估值。
最近,证监会披露了2025年的工作计划,首要任务是强化市值管理,其次是引入长期资金,倡导价值投资和耐心资本。推动市场遵循价值规律是其核心策略。中央已经制定出政策,证监会也已明确其工作思路,即到2025年,全面推动价值投资、低估值和理性、打击犯罪。
前天发布的文件,今天再次细读,其实质是对既定政策的进一步具体化。这包括推动主流资金的价值投资化,以及引入长期资金,这些都曾被提及,但如今细节更为明确。过去这只是愿景,而现在则成为具有落实性的政策,作为施政纲领的一部分。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大局已定。所谓“大局已定”,指的是一个低估值板块的上涨。若非低估值不会上涨,如果它上涨反而制造了风险和泡沫。中国股市的大部分国有企业都是低估值的,中国股市有二三十万亿的国有企业都是低估值的。
为什么长达十年的低估值状态一直未能得到市场修复呢?原因在于市场资金对国有企业存在偏见。举个例子,你孩子或亲戚大学毕业,找到了工行的工作,这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答案无疑是高兴的。实际上,寻找工作就如同寻找伴侣一样重要,有时甚至更为关键。将工作交给工行,说明你相信工行具有长期的确定性。然而,在股票市场中,工行的估值被市场认为是最低的,这表明市场上的投资者认为工行迟早会破产,而且似乎马上就会破产。因此,这两种观点中必然有一种是错误的。工行是值得信赖的,还是即将破产,这两种情况不可能同时成立。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而这一错误持续了十多年,一直未被纠正。
由于市场主流资金否定中国国有企业的价值,视其为即将崩溃的对象,这使得相关问题上升到了政治层面。这些主流资金,包括公募基金等,是由政府支持并培养起来的。许多公募基金内部设有党委,其最终实际控制人是国有企业。因此,由国有资本控制的公募基金最终否定了国有企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