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信仰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妈祖信仰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妈祖信仰起源于福建莆田湄洲岛,经过千年传承,已成为连接海内外华人的重要文化纽带。从中国沿海到东南亚,从日本到世界各地,妈祖信仰不仅是一种民间信仰,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对和谐幸福生活的向往。
妈祖信仰产生于福建莆田的湄洲。湄洲为一海岛,居民大多从事渔业或经商,对大海有天然的感情,产生这一信仰并不奇怪。妈祖姓林名默,本是北宋时福建莆田县湄洲岛上的一名普通民女。当初以巫祝为事,是个巫女,能预知人的祸福。死后众人在本地为其立庙。生而为善,死而为神,本意是纪念,这是中国传统的民俗。妈祖和黄道婆一样,当初并无神化的含义,更没有宗教色彩。
妈祖信仰首先在莆田兴起,凡大小市集皆有妈祖庙。除湄洲祖庙以外,还有咸平二年(999)始建的平海天妃庙,建于元祜丙寅年(1086)的圣墩顺济庙,建于绍兴三十年(1160)的白湖顺济庙,建于元符元年(1098)的枫亭天妃庙等。与莆田毗邻的泉州、福州建有许多庙祠,其中建于庆元二年(1196)的众州顺济庙,是现存最早最大的妈祖庙。福州南台天后宫,建于宣和年间(1122-1123),也是较早的妈祖庙。后来妈祖庙从泉州、福州逐步向粤、浙及全国港口扩散。与此同时,妈祖信仰也随着华侨的足迹而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维系海外华人的人情、亲情、乡情、国情的感情纽带。
最北方的妈祖庙——天津天后宫
妈祖信仰是一种文化现象,绝非迷信,其含义远超过信俗本身,成为祝福人类和谐幸福、社会安定、家庭和睦。事业兴隆、扬善惩恶以及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精神的象征,不仅有其历史意义,而且也有现实的积极作用。它产生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兴盛于澳门、香港、台湾等地区,广泛传播于日本及东南亚诸沿海国家和岛屿。
妈祖在澳门
妈祖的故乡湄洲,离澳门不远,澳门首先受妈祖信仰的传播和影响。福建闽人早在明朝弘治元年(1488)就在澳门建造了妈祖庙。葡萄牙人自1497年到澳门以来,一直把澳门叫作“马交”(Macau)。马交是闽语称呼澳门之妈祖庙即“妈阁”的音译。人们说先有妈祖庙,后有澳门,确实如此。现在妈祖庙香火旺盛,成为澳门的一大标志。
澳门妈祖阁
妈祖在香港
在香港,各种庙宇中,以天后(妈祖)庙为最多。宋成亨年间(1265-1274),香港便有妈祖庙了。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清代以前妈祖称“圣妃”或“天妃”,自清唐熙二十三年起,始称“天后”。
香港庙街天后宫
妈祖在台湾
妈祖信仰传入台湾是必然的,这里福建移民很多。明崇祯十三年(1644),台南始建天后宫,供奉妈祖。当时所供奉的妈祖像就是在湄洲塑造,然后恭迎回台湾的。台湾人特别崇拜妈祖,将她作为航海保护神。
岛上居民出海前后都要进行祭祀活动,祈求航海平安。目前全岛有三百八十余座妈祖庙,其中鹿耳门妈祖庙、北港朝天宫的规模较大,是著名的妈祖祭祀场所。每年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日,人们自发组成妈祖进香团,到各地去举行有关纪念妈祖的祭祀活动。
台湾鹿港天后宫
《妈祖信仰研究》一书说:“台湾人都是从对岸福建越过风波滔天的澎湖沟而来到未开垦的荒岛上的,当初住在水边从事有关贸易的业务,本来具备信仰妈祖的条件,大概不久上了各家庭的神明联,和土地公并列而祀。特别清军征台时,施琅将军得神助而加封建庙,煽动信仰。接着在康熙末年朱一贵之役、乾隆末年林爽文之役显灵,进一步得到宣传,屡次加封赐额,终于妈祖祠遍及全岛,受到各界热烈的信仰。台湾地区最早的妈祖祠庙是鹿耳门、安平和赤嵌。“‘妈祖在台湾的特色是从移居和生活的情况出发,信仰一律超于籍贯,富有现实的亲近感。妈祖作为航海守护神,不仅对旅行、盗贼、管业有效用,而且因为她是女神,自然在结婚、求子、育儿方面也蒙恩,作为对事业和家庭生活百般有灵验的神,受到人们的信仰。妈祖在台湾的第二个特色,是全岛祠庙处于隶属关系,从而信徒也有双重关系。因此村庄每年进行祭典时,要去本灵的祠庙乞火,而且地方信徒除祭祀村庄的妈祖神以外,还要去更有权威的妈祖祠庙进香。”
妈祖在日本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小分支,妈祖信仰随着航海经商的船队传遍日本列岛。最先只是由中国商船队自带的,安放在船中的妈祖像摆设供案,以求航海平安。其后随着航海贸易事业的发展,移居日本的中国人增多,开始在日本本土建造妈祖庙,进行祭祀。
其一,兴福寺(别名南京寺)。日本元和九年(1623),由中国各省来日商人和僧人代表筹划,以南京地区商人为主,在长崎东明山创建兴福寺,寺内开设庙堂(包括妈祖庙堂),开山主持是江西僧人真丹刘。1632年第二任主持僧人默子如定扩大寺院领地,修缮妈祖堂。1654年第三任主持僧人隐元隆琦,不仅扩大妈祖堂,还积极进行祭祀活动。
其二,福济寺。日本宽永五年(1628),由泉州、漳州的船主出资,在长崎岩原创建福济寺,开山主持是泉州人觉海。寺内同样设立妈祖祖堂,把船上的妈祖像供奉在妈祖堂内,并进行祭祀活动。
其三,崇福寺(附圣福寺)。日本宽永六年(1629),由福州船主出资,在长崎高野平乡的圣寿山上创建崇福寺,开山主持是僧人超然。在崇福寺内单独建立了妈祖(姐)堂,还在寺内建有妈祖门楼,门的正上方高悬“山河正气”四个金字大横匾。
以上三寺俗称长崎唐三寺,日本当局非常重视,都作为日本历史文化遗产加以保护。长崎唐三寺是由唐人筹款建立的,而且由他们捐献的缘金来维持的。
日本长崎兴福寺的妈祖庙堂
妈祖在东南亚
妈祖信仰在东南亚的传播与华侨移居南洋有密切的关系,华侨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五代时期。当时泉州港、福州港已成为唐五代对外贸易的港口,中国商人的足迹开始出现在南洋各地;明代是华侨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华侨人数不仅越来越多,更重要的是开始形成了华侨居住区,从这时候开始,妈祖信仰活动在东南亚亚广泛传播。郑和下西洋,在亚非地区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郑和十分崇敬妈祖,他下西洋途径福建时,曾多次对妈祖进行祭拜,每次出洋途中停泊长乐县,都祭拜了南山塔寺的妈祖,还动员官兵修建了南山天妃庙,树立了《天妃灵应之记》碑。由于郑和的影响,身处东南亚的华侨们便纷纷效仿,更加崇信妈祖。于是妈祖信仰便在东南亚华侨当中广泛地传播了。
马来西亚吉隆坡乐圣岭天后宫
明清以后,在东南亚各地,只要是有华侨居住的地方,几乎都会有敬奉妈祖的庙宇。妈祖信仰成了东南亚华侨的最重要的信仰之一。作为东南亚妈祖信仰的重镇马来西亚,不仅信仰年代久远,且所创建的天后宫数量在东南亚地区是最多的。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一间供奉妈祖的庙宇,是1673年创建于马六甲的青云亭,其次为1795年的马六甲宝山亭。据不完全统计,马来西亚共有天后宫35座:其中马六甲8座、槟城6座、霹雳6座、柔佛5座、彭亨4座、吉兰丹2座、血兰莪1座、丁加奴1座、沙巴1座、沙捞越古晋1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天后宫,始建于1981年,1985年建成,成为吉隆坡的一大旅游景观,每年吸引着无数国内居民和国际旅游者前来观光和朝拜。
新加坡万天宫
新加坡由于成为列强贩卖苦力华工转赴东南亚各殖民地的中转站,使得妈祖信仰早在19世纪初就传播到这里。到了19世纪30年代,由于新加坡成为东南亚海上贸易的中心,使得原本在新加坡原来敬奉妈祖的小土庙变成了东南亚地区规模和声誉最大的一座妈祖庙——天福宫。菲律宾的妈祖信仰也十分的兴盛。菲律宾华侨奉祀的小规模的天后圣母庙或妈祖庙约有一百多家,其中以菲国描东牙市省达亚社的天后母庙历史最悠久,约始建于1572年。其他地区的如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地,很早也建立了许多的妈祖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