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揭秘“肾”命之重——早发现,守“肾”康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揭秘“肾”命之重——早发现,守“肾”康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473574

2025年世界肾脏日的主题是“Are Your Kidneys OK? Detect early, protect kidney health”(您的肾脏还好吗?——早检查,保肾康)。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也日益高涨。缺血性心脏病、中风等疾病早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然而,肾脏健康却常常被忽视。殊不知,肾脏疾病已悄然升至全球增长第三快的死亡原因,更是唯一死亡率不断上升的非传染性疾病(NCD)。全球约有8.5亿人患有慢性肾脏病(CKD),并且预计2040年,CKD将跃升为第五大死因。

王先生的警醒

王先生垂头丧气地走进诊室:“医师啊,我的肌酐怎么突然这么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回忆道,“半年前,我就发现小便后马桶里泡沫特别多,当时没太在意,没想到越来越严重。去社区医院一查,竟然说是肾脏病!”

王先生的经历,正是慢性肾脏病隐匿性的典型写照。它如同潜伏的刺客,在不知不觉中侵袭着我们的健康,CKD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或者仅仅表现为乏力、腰酸、夜尿增多、食欲减退等不适,常常被忽视,直至发展为终末期肾病,甚至危及生命时才被发现。

那么,哪些人更应关注肾脏健康呢?如何预防CKD的发生呢。

以下是CKD高危人群:

  1. 糖尿病病人:40%的糖尿病患者发展为CKD。在我国,近年来糖尿病肾病导致的慢性肾衰竭明显增加,因此,维护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健康显得尤为重要。需注意的是,高血糖和低血糖均会对肾脏造成损害。为此,我们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将空腹血糖控制在5.0-7.2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从而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

  2. 高血压病人:20%的高血压患者已步入CKD的行列。高血压肾小球硬化也是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认为,CKD病人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以降低肾脏损害风险。

  3. 心血管疾病患者、肥胖人群、有肾脏病家族史者。

  4. 其他危险因素:有过急性肾损伤、妊娠相关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低出生体重或早产、尿路梗阻、反复肾结石、肾脏或泌尿系发育异常;以及中暑、蛇咬伤、环境毒物、有毒药物、病毒及寄生虫感染等

对于这些高危人群,定期进行体检、密切监测肾脏功能状况显得尤为关键。通过早期诊断CKD,我们不仅能够有效遏制疾病的进一步恶化,还能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并大幅降低终末期肾病(ESRD)的发病风险。对于已患有肾脏疾病或属于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两次肾功能和尿常规检测,对于正常人群,也需每年筛查一次,以早期发现CKD。

王先生的觉醒

经过医生的详细解释,王先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几年前体检时血糖就有点高,但因为没什么感觉,就没当回事。没想到这次一查,竟然已经是肾脏病了。”他急切地问,“那通过什么检查可以早点发现肾脏问题呢?”

临床上针对肾脏的检查项目很多,对于早期CKD的筛查,通常采取以下几种诊断方法:

  1. 监测血压:控制高血压,减轻肾损害
  2. 监测血糖:评估糖化血红蛋白或空腹/随机血糖筛查2型糖尿病
  3. 计算体重指数(BMI):关注超重和肥胖对肾脏的影响
  4. 尿液检验:尿液检查具有无创、简便、成本低的优势,同时尿蛋白、尿红细胞等都是揭示肾脏损伤的早期信号。其中,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因其操作简便、灵敏度高,被视为首选的诊断指标。
  5. 血液检查:通过测定血清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等指标,评估肾小球滤过率(GFR),可以早期发现肾功能异常。
  6. 影像学:如肾脏超声、CT等,能够直观展示肾脏结构的变化,为诊断提供重要辅助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女性在进行尿液检测时应避开月经周期。血液检测前需保持8小时空腹,并且提前3天避免高蛋白饮食和剧烈运动,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通过这些检查,可以及早发现肾脏问题,为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总而言之,CKD是一种危险但容易被忽视的疾病。它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的健康,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维护肾脏健康不仅是个人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我们需要提高对CKD的认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共同行动起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一起守护肾脏健康,让“肾”命之树常青!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参考文献
[1] Foreman KJ, Marquez N, Dolgert A, et al. Forecasting life expectancy, years of life lost, and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for 250 causes of death: reference and alternative scenarios for 2016-40 for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Lancet. Nov 10 2018; 392(10159):2052-2090.
[2] Romagnani, P, Rajiv Agarwal, Juliana C N Chan, et al. Chronic kidney disease. Nat Rev Dis Primers 2025;11:8.
[3] Shlipak MG, Tummalapalli SL, Boulware LE, et al. The case for early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onclusions from a 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 (KDIGO) Controversies Conference. Kidney International. Jan 2021; 99(1):34-37.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