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驾马车”之思:谁是广东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力”
“三驾马车”之思:谁是广东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力”
投资、消费、出口,在经济学上常常被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对于广东经济而言,这“三驾马车”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谁会是拉动广东未来经济增长的最大拉力?
投资:讲究“精准化”
固定资产投资,被视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在广东的发展史上也不例外。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投资效益”“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
《2024年度广东高质量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近年广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逐渐上升趋势,并冲高回落。2013年,广东的投资贡献率达到43.5%,随后在历史高峰期2020年攀升到61.6%,受新冠疫情影响呈现断崖下滑态势,2023年为28%。
改革开放已经40多年,依靠投资拉动是否要退出历史舞台?“投资拉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投资拉动是个错误”“转型升级就要减少投资”……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在政府官员、经济学家当中引起颇多争议。
创新时代投资只能加强,不能减弱。“不能简单地把投资拉动等同于粗放型经济。”广东省社科院课题组表示,粗放型经济需要投资,创新型经济更需要投资。尤其是对于很多创新型企业,前期的投资比粗放型企业还要高,为什么呢?创新投入成本高,建设实验室的成本高、更新设备的成本高、人才成本也高。所以说,在创新阶段,投资只能加强不能减弱。
“一般而言,制造强省都是投资效率和效益较高的地区。”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向晓梅表示,随着宏观政策效应持续释放,“两重”(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项目和“两新”(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实施加快落地,各制造业大省掀起新一轮投资发展浪潮。
政府不是简单地加大投资,而要讲究“精准化”。 在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看来,投资的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投资结构。政府不是简单地加大投资,而是优化投资。固定资产的投资领域,更注重向科技创新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创新载体投资倾斜。
“政府投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讲究科学方法。”广东省社科院课题组举例道,一些政府对创新投资的热情很高,但是效益不高,规划的创新项目以失败告终。“政府不需要做风投的事情去挑选创新项目扶持,其投资可更注重向关键领域的基础研发、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倾斜,让创新企业享受普惠性的政策”。
《报告》显示,广东有效投资稳步增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制造业投资提挡加速,新领域投资增势强劲,推动新产业加快发展,对经济回稳形成重要支撑。同时,进入深度调整期的房地产投资占比下滑,对GDP的贡献逐渐降低。
广东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动力值得关注。“广东工业投资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领域,对经济回稳形成重要支撑,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向晓梅表示,2023年广东制造业投资增速达20.7%,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2.2%、18.2%。这些领域的快速增长,显著提升了广东制造业整体竞争力。
受全球经济波动、中美经贸摩擦、国内需求不足等诸多因素影响,经济运行不确定性加大、变数增多,也影响了一些企业的投资信心。怎样提振广东企业的投资信心,让民间资本敢投、愿投、能投?怎样更大程度激活广东创新投资动力?这是政府需要思考的话题。
消费:在提振消费上先行先试、改革探路
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
从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来看,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更具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依靠内需支撑经济增长符合大国经济发展一般规律。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报告》显示,2013年,广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1%。除了新冠疫情暴发的2020年,10年间广东的消费贡献率虽有波动,但总体保持稳定的上扬趋势,这个数字在2018年、2021年时最高达到56.4%,2023年为51.9%。
广东的消费力有多强?广东2023年常住人口1.27亿,蝉联人口第一大省18年。2023年广东出生人口103万人,蝉联第一生育大省6年;2023年广东接待游客7.77亿人次,居全国第一。
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消费正成为广东经济稳增长的“第一马车”。2023年,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495亿元,增长5.8%。继广州之后,深圳成为广东第二个万亿元消费城市。从绝对量看,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40余年稳居全国首位,广东的消费活力可见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在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基数下,维持稳健增长面临不小挑战。广东2024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增长0.7%,远低于江苏(4.5%)、浙江(4.2%)及山东(5.2%),也低于全国(3.3%)。尤其与发达国家消费贡献率达70%~80%相比,广东消费潜力仍然巨大,亟待释放消费活力。
“从短期看,改善消费环境、拓展消费场景、挖掘消费潜力、寻找消费新增长点是广东扩大内需、提振经济的重要发力点;从长远看,稳就业、增收入才是持久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增强消费基础性地位的根本举措。”向晓梅表示。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开展了“扩大内需背景下广州市居民消费情况”的问卷调查。“居民在消费观念、消费内容、消费方式、消费场景等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特征新趋势。”广州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表示,广州是“千年商都”,作为我国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5个试点城市之一,可以在恢复和扩大消费上走在前列、做好示范。
与此同时,政府要加快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改革,释放消费需求。广东省社科院课题组表示,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才能让老百姓放开“钱袋子”,释放消费需求。“解决公共服务均等化,广东有条件、有可能在全国先走一步,为中国改革探路”。
出口:“广东制造”要向上突围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从“三来一补”起步,成长为全球重要制造业基地,货物出口总量自1986年起连续38年位居全国第一。2024年前三季度,广东外贸进出口总值为6.75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占全国外贸的20.9%,规模和比重继续稳居全国第一。
《报告》显示,受全球市场影响,2013—2019年的7年中,有5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明显失速。2020年以来,广东的净出口贡献率强势上扬、实现V形翻转,连续4年分别为55.9%、1.9%、69.7%、20.1%。
当前,欧美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疲软,全球贸易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增多。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长期赖以腾飞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亟需改变。在新时代,广东经济发展亟需找到新的发展道路。
广东是外贸大省,对外依存度比较大。“号称‘世界工厂’的广东,也面临着制造业对国际市场依赖较大,内外市场依赖程度不均衡的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广东省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陈新举例道,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下,广东外贸依存度在波动中回落,于2014年回落至100%以下,2023年为61.2%,是广东有进出口统计以来的历史低点。与江苏省40.9%的外贸依存度相比,广东仍高出约20个百分点。
以科技创新提高出口竞争力,在国际贸易分工价值链向上攀登,是“广东制造”走出去的有力武器。《南方》杂志记者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广东出口出现冷热不均的景象。一方面,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企业遭遇市场萎缩,海外订单下降严重;另一方面,真正拥有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仍然逆势而上。
2021年5月,比亚迪正式宣布乘用车出海计划。短短3年时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德国、日本等汽车强国市场,以及泰国、巴西等新兴市场,运营足迹遍及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400多个城市。2023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突破300万辆,全年出口超24.2万辆。
2023年,广东新能源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出口1436.2亿元,增长33.7%,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成为广东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凸显了“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的转变。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以及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新兴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2013—2023年,广东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口显著提升,出口额从0.6万亿元逐年增长至1.6万亿元,占全省出口比重从15.7%稳步提升至29.4%。陈新表示,要鼓励战略性支柱产业上下游企业组建出口产业链联盟,助推企业抱团走出去,推动企业从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资本输出和服务输出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跨境电商正成为全球贸易的新潮流,也成为广东稳外贸的重要力量。“广东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从2015年的113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8433亿元,年均增速达71.4%,在全国占比超过1/3。”向晓梅表示,广东众多传统外贸工厂通过“跨境电商+产业带”新模式打开海外市场,乃至打造自有品牌,不断向价值链更高端攀升。这种外贸新范式,值得认真总结经验、示范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