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人生最洒脱的境界:一蓑烟雨任平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人生最洒脱的境界:一蓑烟雨任平生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072368

一千年前的一个春天,苏轼在沙湖道中遇雨,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定风波》。从"莫听穿林打叶声"到"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不仅展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更蕴含着四重深刻的人生境界。

定风波
作者:苏轼 [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故事开始于千年前的一个春天,
一场突降的大雨。
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这天,苏轼和朋友前往沙湖。
去沙湖干什么呢?去置田产的。
此时的苏轼,人生正值低谷。年纪老大不小,九死一生,被贬黄州,未来得到重新起用的机会十分渺茫。但苏轼不甘就此沉沦,事业上不顺,那就安顿好自己的小日子。听说黄州附近的沙湖,土地肥沃,苏轼决定在那里给自己倒腾个家。

去相田,挺快乐的一件事,同行的朋友也颇有兴致,偏偏一场雨打乱了节奏。
雨迟迟不停,有人觉得扫兴,带着雨具匆匆走了。
这个时候,苏轼是什么想法呢?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他压根不觉得“这是个扫兴的事”,人生的风雨见惯了,这点雨算得什么?他不仅毫不介意,还要脚穿草鞋,手持竹杖,和着雨打疏林的沙沙声,唱起歌来,吟起诗来。
这里的“穿林打叶声”是雨声,也暗指人生里的种种杂音。苏轼告诉你两个字:莫听!莫听,则心静,心静则能徐行,安然地走好前面的路。这两句看似洒脱,实则带着骨气,写得非常叛逆。
这也是苏轼告诉你的第一重境界:
你无法决定人生里倏忽而变的天气
但你可以掌控自己的态度和心情
越是风雨飘摇,越要稳住自己

苏轼初到黄州的时候,异地他乡,孤雁飘零,只能寄住在寺院。以前的他,是万众瞩目的宰相之才,眼下只是一个丢了前景的散官,余生可能都要在萧瑟和困窘中度过。
人生从高楼到低谷的落差,个中滋味,他品尝了个透。
然后呢?
是“举杯消愁愁更愁”,还是“揽镜自顾夜不眠”?苏轼此时的选择,让他从无数诗人的自艾自怜中超脱出来。

他说,穿草鞋走路虽然没有车马快,但能让你轻松自在。而人生里“自在”二字,是千金难求的。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凡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奢华生活。在历经了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渴望回归到真真切切的普通中。
物质上的清贫,没有什么可怕。这里的“谁怕”,是反问吗?这其实是对个人士气莫大的提振。一蓑烟雨任平生,既然拦不住风雨,那么我们就走进风雨中。
这是苏轼告诉你的第二重境界:
阴晴晦明,进退得失
都不过过眼云烟,没有什么可怕的
身在其中,心在其外,方得自在

这句是个巨大的转折。苏轼在这里笔锋一转,说道“春风吹酒醒”,原来,刚才那番潇洒之语是醉酒时的豪言!还能当真吗?
事实是,酒醒后的苏轼,退去朦胧时脱口而出的热血,发现现实“微冷”,甚至带着一点点刺骨的疼痛,但也就在这种时候,他对生活有了进一步理解。
你看,淋了雨,风又寒,挺狼狈的。可是别忘了,还有“山头斜照”送来暖意。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
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当你对人生的这种辩证法有了体悟之后,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感伤之中,就会在微冷的醒觉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线希望。
这是苏轼告诉你的第三重境界:
没有无法转圜的低谷
也没有无处逢生的绝境
身处微冷,记得抬头看看暖阳

你有没有想过——
经过前面大快人心的豁达,这首词的最后为什么要说“回首”?
因为赶路的过程并不难,难就难在回首。扭过头,重看来时路的风景,尤其是那些“萧瑟处”,你要把所有的感受重新在心里过一遭,有没有负疚,有没有遗憾,有没有不甘……一切都要仔细掂量,细细咂摸。
回首的结论是什么,也无风雨也无晴。
经过岁月的洗礼,心灵像小船靠岸,终于觅得一份平静。此时,再看海面上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不过是人生的一种体验而已。
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泰戈尔的一句诗和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感情异曲同工:
“人生雨季的阴霾,不再淋湿我的身,不再吹乱我的心,挂在我迟暮的天上,化成一朵亮丽的云。”
这是苏轼告诉你的第四重境界:
所有的经历都将在最后奖赏我们
一颗从容平淡的心
回首往事:
痛苦下沉,而欣慰升起
此心安处是吾乡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